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到數字經濟,提出要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更好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數字經濟”作為兩會熱議話題釋放出了強烈信號,“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引領經濟社會變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當今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風口,世界各國紛紛將數字經濟上升到國家戰略,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我國也在這場數字經濟“馬拉松”中加快布局、搶占先機,從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促進數字經濟快速成長”,到《“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將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 。”短短幾年的時間,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如何發展好數字經濟,決定了我國在全球經濟的賽事上能否脫穎而出,迅速實現換擋升級。
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按下數字治理“快進鍵”。“新基建”是今年兩會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布局的重點領域,是“占先機、補短板”的項目。一方面加大新基建的建設力度,加強政策的頂層設計,充分考慮各地發展情況循序漸進開展數字基建,引導并規范數字基礎設施的有效投資和有序建設,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另一方面豐富新基建的應用場景,推動數字基礎建設向基層社會治理單元深度延伸,從無人工廠到智慧城市、從新型農業到數字鄉村、從自動駕駛到智慧交通,加快數字基建與交通、教育、醫療、金融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實現數字化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供給相結合,提供渠道更加豐富便捷、服務更加普惠可及、內容更加精準高效的公共服務,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提高數字技術研發水平,激活數字創新“動力源”。要想實現數字經濟更高質量、更加長效發展,不能只做技術的“搬運工”,更重要的是要做核心技術的“先行者”,別人有的技術我們要有,別人沒有的技術,我們也要有。聚焦創新這一“關鍵變量”,積極鼓勵探索數字技術領域的新項目,提高新項目研發資金、政策支持力度,為技術創新提供適宜的環境和成長的沃土。抓住人才這一“關鍵要素”,推進校政銀企深度合作,共同培養輸送專業化人才,集中力量推動數字技術創新與轉化應用,比如最近頗受關注的數字孿生技術,不少企業和高校院所已經開始深入到數字孿生的合作研究中。只有從根本上突破技術瓶頸,才能將數字經濟創新這一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增量,進而推動形成競爭新優勢。
打通數據要素流通壁壘,跑出數字共享“加速度”。盡管新一代信息技術下數據具備快速傳播、及時共享的特性,但在實際發展中,不同業態、不同區域間的數據要素流通還存在諸多“中梗阻”。一方面加強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新經濟模式不斷向實體經濟延伸滲透的同時,實體經濟也需要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走出困境,提升自身發展水平。要加強線上線下的數字“聯姻”,鼓勵實體經濟加快數字化轉型,深度挖掘數實融合潛力。另一方面為不同區域間數據要素流通搭橋,注重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發展,推動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彌合區域間的“數字鴻溝”,推動以數據為代表的新型生產要素在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有效流動,讓更多人分享數字經濟紅利。
完善數據使用監管體系,用好數字安全“穩定器”。發展數字經濟不僅要求快,更要求穩,數據作為重要的生產力,數據資源安全也成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一道重要防線。由于我國目前的數據合規治理體系和工具較為缺乏,平臺管理標準還不夠系統,各類平臺在收集分析用戶數據、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時,存在數據泄露、侵犯個人隱私等隱患。因此要聚焦數字經濟治理,健全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大在數據共享、交易流通等方面的多方協同監管,著力構建數字運行安全監管體系,更加合理地釋放數據要素潛力,才能真正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
在數字經濟的這場馬拉松上,無論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數字技術創新、數據要素流通以及數據安全管理,都是助力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要把握全球經濟結構重塑的“機會窗口”,提速換擋、追趕超越,助力中國經濟在這場全球賽事中贏在終點、笑到最后。
稿源:荊楚網
作者:鄒雋若(武漢江夏區)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