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肩負為國家和所在區域‘雙碳’目標實現、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的雙重使命,大力推動高校建設碳中和校園、培養創新型碳中和人才迫在眉睫。”3月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高校是教育領域碳排放的重要來源。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雙碳”課題組測算,2017年中國教育領域的碳排放高達2.46億噸,占全國總量的2.5%,教育領域碳減排任重道遠。
王焰新認為,高校既應組織科研力量攻克“雙碳”科技難題,將“雙碳”知識和理念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也應全面推進校園碳中和建設,把校園變成師生共同開展科技研發、技術孵化、協同育人的碳中和生活實驗室,培育創新型碳中和人才。
“相比中小學,高校承擔著更加復雜的科研和教育功能,水電資源消耗量巨大。”王焰新說,通過增加新能源、節能、智慧化管理等措施,可以節約電力,降低碳排放,不僅節約大量辦學支出,而且促進區域“雙碳”目標達成。
2021年4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啟動“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編制。5月,組織召開長江經濟帶“碳達峰”和“碳中和”研討交流會,與企業合作成立長江流域碳中和產業技術創新中心。8月,學校未來城校區榮獲首批“武漢市碳中和先鋒示范創建單位”。
創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根本途徑,不僅需要大量資源投入,更需要良好的創新環境。去年9月,學校啟動籌建國家深部零碳資源技術創新中心。
“高校是教育領域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也是‘雙碳’創新的最佳場景。同時,高校環境育人是碳中和人才培養的最好模式。”王焰新建議,制定高等學校校園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鼓勵高校將校園碳中和建設與人才培養密切結合,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充分支持,并建立校園碳中和評價體系。
“讓高校師生成為‘雙碳’踐行者,讓高校碳中和實踐影響更多組織和個人,共同以實際行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王焰新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