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隆聲來,呼嘯而過,揚塵四起。在大多數人眼中,渣土車“瘋狂”而“兇猛”,但在武漢女渣土司機陳連菊手中,它卻變得“服帖”。
武漢市8000多名渣土車司機中,來自湖北樂筑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車隊的陳連菊,是從業近5年的唯一女性。她行程近30萬公里,從未有過違章記錄。3月4日,陳連菊當選為2021年度湖北省三八紅旗手。
星夜月下,人們都入夢后,陳連菊如同那夜來香,在奮斗路上吐露著芬芳。
晝伏夜出,城市建設的“搬運工”
3月3日晚8點,春雨淅瀝而下。武漢市江岸區二七路與工農兵路交叉口附近,10輛渣土車一字排開,等待進入工農兵路提升改造工程項目現場。
陳連菊連人帶車第一個進場。挖掘機為渣土車“加料”10分鐘后,渣土車滿載。陳連菊啟動車輛密閉蓋板,帆布蓋板緩緩展開,待完全包裹住車斗部位后,準備前往消納場。
寬約20余米的工農兵路被分為東、西半幅,一半施工,一半正常通行。渣土車身長近7米,拐出工地時占據大半個路面,引得私家車主鳴笛催促,陳連菊熟練而小心地輾轉騰挪。
行駛在平整的城市主干道上,坐在離地約2米的渣土車駕駛室依然感覺顛簸。車行約10公里后,臨近漢口北附近的府河河灘區域,道路愈發泥濘,車身劇烈搖晃,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坐在副駕駛座上,時常撞到車頂。
“干我們這行,最怕雨天和雪天,車身重、地面滑,讓人提心吊膽。”雨點漸漸密集,一路上,陳連菊不時用對講機溝通路況,確定消納場是否能安全出入。
據了解,晚上8點至凌晨5點,這樣約10公里的渣土運輸路程,陳連菊一晚上可跑5至7趟,一天最多吃上兩頓飽飯。“收工后先吃早飯,休息到下午4點,再吃晚飯準備出工。”
如同人體生長發育,需要血液輸送營養,帶走廢物;從業近5年,一趟趟星夜馳騁、運輸棄土過程中,陳連菊也見證了城市的拔節生長。由她運輸過渣土的工地上,地鐵21號線開通運行,萬象城項目拔地而起。
盡管辛苦,陳連菊說,渣土車是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她為這份工作而自豪。
膽大心細,時刻繃緊“安全弦”
夜晚10點左右,行車漸少、路面空曠。
“坐在我們車子上,有沒有一種低空飛行的感覺?”陳連菊不緊不慢地問。車身3.4米高的渣土車,常人敬而遠之視為“龐然大物”,她卻看來親切有趣。
如果沒有成為渣土車司機,陳連菊將像老家新洲區的許多女人那樣,到電子廠上班打卡,或是在瑣碎家事中消磨時光。
23歲學車,得知交同樣的學費可選擇考b照或c照,陳連菊選了b照,因為“更劃算”。練車第一天,在大貨車上自由、威風的感覺在她腦中即揮之不去。
2017年5月,在地鐵21號線工地上開挖掘機的弟弟說公司需要渣土車。陳連菊和家人商量后,交了10萬元首付,貸款買下車輛。
“做這份工作,跟性別沒關系,男女都一樣,膽大心細,就能開好。”陳連菊介紹,消納場常常是臨時設用,地圖上搜不出來,沒有膽量不敢來,沒有細心不容易回去。
府河附近的消納場入口,前來卸貨的渣土車排成長龍,司機出示證件獲準后魚貫而入。場內無照明設施,幾名工作人員站在臨時道路節點,持手電筒示意路面寬度和行車方向。
由于離河面較近,臨時道路僅較車身寬2-3米,司機方向盤打得不精確,極可能栽入河中。盡管第一次來這個消納場,陳連菊淡定自若地調整方向盤。
“陳師傅在公司4年,沒有發生一起違章,每次開會,我都拿她當先進典型,公司也每年為她頒發‘安全獎’。”湖北樂筑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車隊隊長秦國彥說。
武漢市施工渣土砂石運輸行業協會會長左文明介紹,武漢市渣土車司機從業者超過8000人,像陳連菊這樣有著四年以上駕齡、保持零違章記錄的,不到5%。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倩倩 通訊員 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