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名校清水塘小學一度“螺螄殼里做道場”——地處鬧市中心,面積不足4畝。隨著開福區2021年市級統籌棚改項目四項內容沖刺,昔日的“彈丸”名校一下子“長”大到17.71畝。而相鄰的另一所名校長沙市一中,也規劃新增教育發展用地7畝。
兩所名校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張,只是開福區首個市級統籌棚改項目清水塘炮后街棚改帶來的諸多變化之一。2日,開福區城市人居環境局通報,開福區2021年市級統籌棚改項目的8個掃尾清零任務、8個項目結算任務、7個資金回籠任務和3個開工建設任務等四項任務圓滿完成。其中,清水塘炮后街棚改項目這臺城市“微手術”,創下增加公共綠地、設施、空間和支路網密度以及減少人口密度和開發強度的“四增兩減”棚改典范。
搭“棚改快車”改擴建后煥然一新的清水塘小學。開福區委宣傳部 供圖
“加減”之間,名校擴容片區更爽
“我是看著清水塘小學‘長大’的,畢業前享受到全新的體藝館、運動場,真是幸福!”去年從清水塘小學畢業的初中生小袁見證了母校“長”大近4倍的蝶變,提起小學生活滿是幸福的“回憶殺”。
清水塘小學校長周滿意告訴記者,學校改擴建后于2020年春季整體回遷開學,校園擴大到17.71畝,新增了一個有200米標準跑道的體育場、一個體藝館以及食堂等配套設施,從硬件上讓這所名校更加實至名歸。清水塘小學“長大”,正是得益于炮后街棚改項目的推進。
清水塘炮后街棚改項目位于國際金融大廈至福康里以東、長沙市一中以南、清水塘路以西、八一橋以北,總用地面積49畝,曾經筒子樓、棚屋集中,基礎設施老化,居住環境和配套設施落后,交通不暢,部分房屋為D級危房,區域內近60%的住戶居住面積低于45平方米,是城區內典型的棚戶區。該項目是按照“四增兩減”棚改新思路實施的首個市級統籌棚改項目。
“四增兩減”,在炮后街棚改項目做好了民生“加減法”。“原來四周都是破爛的棚屋和筒子樓,見不到一點綠,現在花園綠地就在屋門口。”正如居民吳先生所說,棚改增加了公共綠地,建設前公共綠地率28%,建成后總綠地率達45%;增加了支路網密度,項目建成后新增一條規劃支路,擴建了清水塘路、炮隊坪后街等兩條支路;清水塘小學擴大近4倍,規劃新增長沙市一中教育發展用地7畝,使得公共設施增加;公共空間也大幅增加,配建大型公共停車場,停車位達1343個。“兩減”則是一減人口密度,改造后居住人口密度約500人/公頃;二減開發強度,建筑密度由改造前的55%下降到現在的22.02%。
16個棚改項目讓城北更宜居
學校隨著城市的擴容一起“長大”煥新;越來越多居民搬出“老破小”,住進敞亮的新房;家門口的花園綠地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暢,“出行難”“停車難”等痛點漸漸打通……2015年長沙首個市級統籌棚改項目清水塘炮后街地塊啟動,為城北的人居環境升級開了個“好頭”:截至目前,開福區共啟動實施16個市級統籌棚改項目,投入資金約113億元、土地550畝,征收戶數近7000戶。
絲茅沖一期等8個項目掃尾清零,東風路汽電地塊等8個項目結算完成,毛巾廠地塊等7個項目資金回籠和核減退出,清水塘炮后街等3個項目開工建設……2021年,開福區市級統籌棚改項目四項內容完成按下“快進鍵”,城市面貌不斷刷新。
人居環境煥新的背后,是開福區每年都承擔巨大的還本付息壓力。開福區建立“一月一調度、一季一講評”的工作機制,并結合區委督查室檢查和績效辦考核,加強對各責任單位的調度和指揮。開福區城市人居環境局牽頭,將兩個指揮部、區征收辦、區棚改公司及所涉街道緊密聯系,共同推進四項內容任務順利完成。在清水塘炮后街項目建設中,區棚改公司攻堅克難完成了451戶分房工作,并回籠部分資金;開福區征收辦甚至在去年12月31日還對潮宗街二期、新風街項目、望麓園項目出具了征收結算意見,在緊張工作中“跨年”,保證了該區項目結算工作的全面完成。虎年,開福區城市人居環境局整合全局力量,積極推進開福區市級統籌棚改項目四項內容全面收官,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