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路鳴
農技專家“問診”、高科技助力、選良種優結構……眼下,一幅幅忙碌有序的春耕圖景正在潛江市王場鎮徐徐展開。
農技專家下田頭
“蝦苗什么時候下合適?要不要開始投食了?怎么樣才能養大蝦?”近日,在關戶村4組小龍蝦養殖戶孫興海的蝦稻共作田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十分熱鬧。原來,這是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市小龍蝦養殖專家王淑娟正在田間“問診”,為農戶們開展小龍蝦養殖技術培訓。
只見王淑娟不慌不忙,一邊回答問題,一邊就蝦稻共作標準模式、蝦稻共作復合模式、蝦稻共作拓展模式及當前生產要點進行詳細講解。
這只是王場鎮農機專家下田頭、服務農戶的一個縮影。春耕期間,該鎮組織農技農機專家分赴田間地頭,指導小龍蝦養殖和社會化植保服務。同時,面向全鎮廣大農戶開展線下座談,利用“一對一點單式服務”等方式為農戶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使廣大農戶在農業生產中提高種植水平,精耕細作,實現增產增收。
無人機飛防顯身手
“嗡嗡嗡……”驚蟄時節,走進永進村,只見3臺裝載著農藥的無人機在麥田上空盤旋穿梭,進行施藥作業,旋翼產生的氣流將農藥霧流均勻地噴灑在小麥、油菜地,整個過程快捷高效。
“小麥進入拔節吐穗期,油菜也陸續進入初花期,是防病防蟲的關鍵時期。”王場鎮農技中心主任張緒華告訴記者,入春以來,該鎮迅速啟動全面部署啟動春耕春種,利用高科技助力農戶防治病蟲害,提升糧田現代化管理水平。
“與一般人工防治相比,統防統治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施藥均勻、效果好等特點。”正在操作無人機的億飛植保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星星告訴記者,他們積極搶抓晴好天氣進行無人機“一噴三防”,目前每個村每天出動2至3臺無人機,每天噴防面積可達1500多畝,預計10日內可完成所有噴防任務。
優化結構助增收
在施場村蔬菜種植基地,記者看到左側田地里,一片綠油油的花菜郁郁蔥蔥,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右側新翻的田地里,一輛灑水車緩緩走過,為剛栽種下去的包菜送上“及時雨”,更為新的一年送上春的希望。
“今年我們改變過去的‘白菜-花菜’和‘白菜-包菜’種植模式,在4月底花菜、包菜采收后增加玉米這一新品種,變‘一田兩收’為‘一田三收’。”開偉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開偉介紹,目前包菜、花菜生長形勢都十分良好,他準備搶抓晴好天氣趕緊鋪設噴灌管道,解決蔬菜干旱缺水的難題,屆時僅每年抗旱資金將節省萬余元,白菜每畝增產近萬斤。
不同于傳統的種養模式,自2018年以來,合作社流轉土地近500畝,其中300畝進行“蝦稻+白菜”種養,另外近200畝通過不斷探索,采取“一田多收”模式分時令種植玉米、白菜、包菜、花菜、甘藍等作物,不斷優化種植模式。目前,該社通過統一采購供應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銷售,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其中,帶動9戶貧困戶就業脫貧,每戶平均增收7000元。
“等到收獲的時候將會需要大量勞動力,到時候誠摯邀請周邊村民來務工。”望著一片綠油油的蔬菜,王開偉意氣風發地說,他投資80萬元新建的糧食烘干廠也已經建成,可以滿足周邊糧食種植戶的糧食烘干需求。接下來,他將繼續不斷探索新模式,不斷優化結構,讓土地產生更多經濟效益,帶動更多農戶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