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嚴芳婷、通訊員劉甜甜)近日,武漢市公布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8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上榜。至此,武漢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總數達到196項(國家級19項,省級72項)。
此次公布的28項非遺項目涉及九大類別,都是近年來各區及相關單位通過普查及挖掘整理出的一批新項目。
紅色非遺成為非遺保護新亮點,如武漢孩子劇團故事、黃陂紅色歌謠,是“武漢紅色資源中的非遺尋訪活動”中挖掘出的新項目;張之洞、岳飛傳說、劉歆生等名人故事,突出武漢特色;江夏湖泗窯陶瓷制作技藝、武術之鄉蔡甸的天星臥功,彰顯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
此外,德華樓年糕、老萬城酸梅湯、汪玉霞糕點、黃鶴樓漢汾酒制作技藝等,強化傳統老字號保護;蔡甸新農牛肉、金口生炸魚丸、新洲及黃陂油面制作技藝等,體現非遺助推鄉村振興;烙畫藝術、鋦瓷傳統技藝、楚香制作技藝等,推進傳統工藝振興;張唐法針刺手法、江夏楚地菖蒲造景藝術、黃陂九佬十八匠習俗等入選項目,填補非遺領域空白。
參與項目評審的專家分別來自歷史學、民俗學、美術學及工藝美術界,在非遺相關領域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大部分是國家級、省級專家庫成員。專家們一致認為,新公布的項目具有濃郁的荊楚與武漢地域文化特色及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兼具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對于增強武漢本土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和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武漢市不斷完善非遺項目名錄體系建設,通過深入挖掘整理非遺資源,已先后對社會公布了六批武漢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將一批武漢地域特色鮮明、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非遺項目納入市級名錄予以重點保護。這些非遺項目已經成為塑造武漢形象、講好武漢故事、展現武漢風采的重要載體。
附:武漢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民間文學(5項):
武漢張之洞故事(武昌區)
武漢岳飛傳說(武昌區)
武漢劉歆生故事(東西湖區)
黃陂紅色歌謠(黃陂區)
武漢孩子劇團故事(江岸區)
傳統音樂(1項):
通津夯歌(武漢開發區(漢南區))
傳統舞蹈(1項):
龍舞(金口草把龍)(江夏區)
傳統戲劇(1項):
湖北高腔(武漢楚劇院有限公司申報)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項):
天星臥功(蔡甸區申報)
傳統美術(3項):
烙畫藝術(江岸區、東西湖區)
布藝堆繡(武昌區)
楚地菖蒲造景藝術(江夏區)
傳統技藝(14項):
微縮木雕技藝(江岸區)
金銀器精雕技藝(江岸區)
傳統鋦瓷技藝(江岸區)
楚香制作技藝(洪山區)
雙鳳制筆技藝(黃陂區)
湖泗窯陶瓷制作技藝(江夏區)
德華樓年糕制作技藝(江漢區)
老萬成酸梅湯制作技藝(江漢區)
汪玉霞傳統糕點制作技藝(江漢區)
楚鄉粉蒸肉制作技藝(硚口區)
黃鶴樓漢汾酒釀造技藝(漢陽區)
新農牛肉制作技藝(蔡甸區)
金口生炸魚丸制作技藝(江夏區)
油面制作技藝(新洲區、黃陂區)
傳統醫藥(1項):
張唐法針刺手法(硚口區)
民俗(1項):
黃陂九佬十八匠習俗(黃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