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池公園航拍圖
川江池公園碎石加汀步提高雨水滲透
新溢洲路非機動車道采用透水瀝青
彩色透水瀝青為寧靜小區增添活力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琴 通訊員 武建
春日漫步武漢三鎮,一條條透水路、一個個雨水花園、一塊塊下沉的綠地……詮釋著海綿城市建設的處處匠心,它們消除了雨水與大地之間的水泥鋪裝“隔閡”,讓江城地表的“呼吸吐納”更加暢快。
昨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市城建局獲悉,該市以今年底各區建成區3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為要求,將新建成超50平方公里海綿城市,高標準打造10個示范匯水片區和20個示范項目,更加系統地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質增效,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武漢。
生態公園可以“深呼吸” 透水比例大于90%
海綿城市是新時期我國城鎮化發展轉型的建設方式,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和“韌性”,可稱為“會呼吸的城市”。
位于武漢市經開區的川江池公園,讓“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理念貫穿始終,讓一座郊野公園成為武漢“海綿化”推進道路上的又一典型。
因地制宜,是川江池公園的設計者與建設者共同遵循的關鍵詞。
建設方中交二航局項目負責人唐永順介紹,該公園主要圍繞著川江池進行建設,北側的設法山路區域地勢較南側高出4米左右,因此根據原有的自然水文條件,利用原有魚塘設置大面積的雨水花園及生態花溪,大部分雨水途經生態花溪進行匯集并初步凈化之后排入川江池中,然后利用池水進行澆灌。
3月9日,記者在公園內看到,生態草溝隨地勢蜿蜒,連接草溝的水管在下穿人行道時,也被拼疊在一起的大石頭完美隱藏。干旱時節,游客可在寬闊的生態草溝休憩游玩,雨水時節,這里可匯集周邊雨水變身蓄水池,既滿足海綿城市的功能性又與公園整體景觀融為一體。
值得一提的是,在川江池公園,可滲透路面被建設者們鋪出了“新花樣”。公園人行步道上,大面積鋪裝著常規透水磚;大草坪一側,則變成碎石與汀步磚的結合,下部設置隱藏式排水暗溝;在游客休閑區,坐凳下的透水磚不再“緊密相連”,中間留有縫隙讓青青小草探頭問好。
據介紹,川江池公園的生態基地打造完成后,綠化面積比例控制在76.8%,雨水花園總面積近5萬平方米,公園的透水比例大于90%,蛻變為一座可以“深呼吸”的生態公園。
道路人行道會“喝水” 串聯地下管網提升片區抗澇能力
隨著城市路網的“海綿化”建設,武漢市民“小雨不濕鞋、大雨不積水”的期盼已在多個區域得到實現。
去年,武漢市多條植入海綿技術的道路竣工亮相,高新大道、德平路、新溢洲路、龍王咀中路等,有的鋪設了彩色透水步道,有的換上透水瀝青,有的在主干道中分帶綠化中設置了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市民走在道路上能充分感受到道路的“自排自凈”功能。
位于武昌區武泰閘片區的新溢洲路,是區域內一條東西向城市支路,全長僅500余米,但在建設之初就將海綿城市理念高標準融入道路肌理。
“道路非機動車道有2.5米寬,采用透水瀝青進行鋪裝,空隙率達到20%左右,滲水量15秒達到800毫升。”總承包方武昌市政項目負責人常太平介紹,為避免機動車碾壓降低透水瀝青的功能性,結合道路區位因素,采取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共建的方案,中間由綠化帶相隔。
記者發現,非機動車道靠綠化帶一側,每隔25米左右還設置有雨水口,遇到大暴雨時,雨水可通過雨水口沉淀后再進入雨水管網,進一步強化了道路的排水功能。
同樣位于武昌區的德平路,是一條高標準海綿城市示范道路,規劃紅線內有30米用來打造生態景觀帶,運用下沉式綠地、旱溪、汀步休憩平臺等海綿城市的建造手法,讓道路與生態完美結合。
據介紹,這些海綿城市理念已不斷在武漢市新建道路中得到應用,這些海綿措施還將與道路周邊公共環境的地下管網串聯,并與城市雨水管網銜接,提升道路沿線整個片區抗澇能力。
老舊小區改造迎新生 成片改造推動示范效應
3月9日下午,在青山區興中社區寧靜小區,設置在透水磚上的公共桌椅上,老人們在下棋;位于透水瀝青上的游樂設施上,孩子們在快樂地玩耍,這個有著近30年歷史的小區,煥發出春日般的活力。
“這里海綿城市提檔升級改造是去年底完成的,居民們都非常滿意。”興中社區書記蘇錦華告訴記者,此次改造不僅實施了雨污分流,還因地制宜地通過透水鋪裝、植草溝、生態花園等舉措解決了小區漬水問題,減輕了下游雨水管道的排水壓力,降低初期雨水污染。
該項目EPC總承包之一的青山市政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在促進小區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能力增強的同時,在設計和施工中充分考慮到老舊小區居住人群以老年人居多的情況,充分聽取居民意見,采取人性化改造。
例如,一般在增設停車位時,都采用植草磚進行鋪裝,受限于小區公共區域較小,項目部創新性地提出復合型停車位的想法。“將居民家門口的部分場地利用起來,以透水磚代替植草磚,既可以讓汽車臨時停放,也不會為老人出行帶來隱患。”該負責人表示,“以人為本”是老舊小區改造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
據青山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青山區是武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示范區,去年以來,為避免項目建設碎片化、設計不合理、實施不同步等問題,根據區域內排水分區,同步啟動了包括寧靜小區在內的17個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工程,總體改造范圍約59.58公頃。
武漢市城建局
加快系統化全域推進
探索武漢“海綿”特色
地表有“海綿”,城市呼吸暢。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武漢市經過6年的建設,全市建成區超26%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今年底各區建成區要求有30%以上面積達標。
武漢市城建局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武漢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海綿城市建設緊扣“生態宜居”,深入推動綠色發展。目前,武漢所有新建項目都要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深入落實新建項目在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的管控是今年工作重點之一,要形成規劃設計、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備案及建設成效評價環節的閉合管理。
面對多年來存在的項目建設碎片化等問題,更加注重整體性、系統性、連片性,要求各區依照《“十四五”海綿城市建設規劃》,以排水分區為單元,統籌推進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制定片區系統化海綿城市建設方案,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新建超50平方公里海綿城市。
按照規劃,到2025年,武漢建成區5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2030年達到80%。上述負責人表示,在向目標推進的過程中,武漢市結合自身特點在打造海綿城市特色片區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2022年,將以中法生態示范城、國家網絡安全基地、東湖生態綠心、漢江灣生態治理等重點功能區為重點,依托老舊小區改造、新建地塊開發、公園水系建設,從規劃管控、設計理念、功能品質、新材料、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加強技術服務指導,高標準打造10個示范匯水片區和20個示范項目。
與此同時,進一步聯合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社會力量,深入探索研究創新,著力在典型海綿城市設施運行維護方法及定額、海綿型雨水口、透水鋪裝建設與運行維護技術等方面加強研究及應用推廣,為不斷完善我市海綿城市標準體系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