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孫婷婷
視頻剪輯 孫婷婷
通訊員 李春兵 程利
實習生 蔡沁辰
春耕春播正當時,走進武漢市新洲區各個鄉村,隨處可見農機在田野作業的畫面。武漢市新洲區雙柳街農機服務中心主任張春來也沒閑著,在田地里指導農機手使用農機作業。前不久,張春來當選了農業農村部評選的第二屆“互聯網+農技推廣”服務之星,這是武漢市唯一獲選人員。
今年55歲的張春來是農機服務中心一名技術員,已在田間地頭服務農民33年。1989年大專畢業后,學習農業機械設計專業的張春來到了基層當一名農業技術員,他的工作主要是面向農戶們推廣新型農業技術,幫助農戶們使用新型農業機械進行農業生產。
雙柳街是武漢市標準化蔬菜種植示范園區。2000年之前,農戶們機械化種植水平一直很低。為了改變情況,2004年,張春來和同事花了8萬元買來15臺微耕機和2臺播種機,將機器開到田地,現場演示教農戶們使用。漸漸地,經過四個多月的宣傳,農戶們才慢慢地接受了使用機器,當初第一批學習使用機器的農戶,如今已有不少人已經成了村里的專職農機手,每到春耕秋收時忙個不停。
“我們干起這行,還要多謝他手把手教我們使用機器,而且只要有需要隨叫隨到,對我們很上心。”家住雙柳街原種場村的村民張文兵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張文兵回憶,他第一次開插秧機時,完全不會使用,張春來直接幫忙他下秧,如今他的兒子也當起了農機手,父子倆有事就找張春來。
要讓農戶們接受農業機械作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7年,新洲區開始向農戶們推廣機械插秧技術,但村民們紛紛拒絕,擔心機械破壞農田,影響來年收成。當時家湖村村民劉銀清愿意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盡管相信張春來,劉銀清也有些忐忑和猶豫。為消除劉銀清的顧慮,張春來與他簽訂水稻產量保證責任狀,承諾如果機械插秧的收成不如往年,愿意賠錢給他。“當時我也抱著賭一把的心態,農業收成容易受天氣等外界因素影響,但必須做出一個榜樣來,才能說服其他農戶。”張春來說。
為此,張春來住到了劉銀清家里,全程跟蹤育秧苗。正在準備使用機械插秧的前一天,劉銀清卻遇上了車禍,推廣機械插秧的約定差點夭折。但為了不影響機械化插秧的推廣,張春來接過劉銀清家耕種的活。從抽水灌田、卷秧、挑秧到完成機械插秧,張春來和同事們一起完成了。事后劉銀清才知道此事。
已經在田間地頭服務農戶33年,張春來時刻保持學習的態度,通過互聯網學習最新的技術。2020年疫情期間,張春來利用互聯網,以視頻連線的方式,聯系專家遠程為農機戶的農機進行診斷,解決了140多起故障。還通過這種方式,幫助30多戶農機戶解決加油、外出作業的難題。
如今,隨著雙柳街農機服務中心其他技術員退休,僅剩他一個人還堅持在這個崗位。張春來說,只要農戶們有需要,他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