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信用社會,信用已經成為一項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信用借車、信用借書、信用租充電寶……信用正被廣泛應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依然存在制假售假、借款不還等失信行為,對社會公序良俗和社會風氣造成了破壞,也對公平正義產生了負面影響。欲樹立誠信之精神,營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會氛圍,讓每一個人都能自覺做到誠信待人,需要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體系。以“柔”鼓勵群眾守信,以“剛”制約失信行為,“剛”“柔”并濟,推動整個社會綜合治理的發展。
以柔性手段規范信用行為。誠信是一種道德品質,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講誠信的根本在于自身意識到誠信乃立身之本,讓守信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影響一生。當下,在很大程度上,失信現象產生的原因在于部分人缺乏守信意識,只是把失信看作一件沒有觸犯法律、無足輕重的小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認識“誤區”,根本原因在于沒有認識到講誠信的重要性,沒有將“誠信”二字內化于心,導致人們行事之前常常無所顧忌。此外,由于缺少相應的獎勵制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守信人的積極性,容易讓人產生“守信了也沒用”的想法,于是逐漸喪失了誠信意識。鑒于此,應加強宣傳教育,建立相應獎勵制度。首先讓人們樹立誠信意識,進而樂于守信,長此以往,誠信才會成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舉剛性之措制約失信行為。任何一項制度的執行,若沒有相應的監督懲處手段加以制約,是無法長期貫徹實施的。人慣有惰性,如果沒有一把戒尺和輔以制約行為的繩索,久而久之就會渙散,進而缺乏是非之分。誠信亦是如此。在如今的信用社會,如果缺乏對失信行為的無縫監管和足夠的打擊力度,就無法讓誠信立足,也就無法促進社會良序發展。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的問題,對突出的失信問題,建立完善的違法失信懲戒機制,加大執法力度,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
“剛”“柔”并濟方能全面提升社會信用度。“規矩立于方圓之間”。柔性手段和剛性手段對于樹立誠信意識來說缺一不可,相輔相成。“信用中國”評選中國十大誠信人物,以榜樣的力量助推誠信之風盛行;貴州省創辦“誠信微課堂”,用“三微一端”將誠信故事帶入尋常百姓家;出臺措施懲戒“老賴”,對因欠款久久未還而被列入“老賴”名單的失信人,禁止其租車;123名限制乘坐火車嚴重失信人和381名限制乘坐民用航空器嚴重失信人新增入“信用中國網站”公示名單……加強宣傳引導,建立誠信獎勵制度,讓更多人成為守信者,讓更多守信者得到尊崇。完善失信懲戒制度,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剛”“柔”并濟,一以貫之,誠信建設方能全面推進。
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國無信則不強。誠信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前提,更是國家良序發展的基石。而誠信的樹立,既需要教育宣傳等柔性手段的呼吁號召,也需要懲處有力的剛性手段來制約鞏固。只有這樣,才能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讓誠信深埋人們心間。
稿源:荊楚網
作者:盧曉雯(宜昌秭歸)
責編: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