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王峻
通訊員 趙莉 段婷
“這車棚好漂亮哦,現在不管多晚回來都不擔心沒地方停車充電了。”“下雨天車子也不淋雨,真是又安全又放心,下沉黨員真是把居民的事情放在了心上!”家住圓夢圓廣場的居民周嬋邊推電動車邊跟鄰居聊著天,最近圓夢圓小區新增的電動車棚為“流浪”電動車安了新“家”,讓她很滿意。
圓夢圓國際廣場是2006年建成的商住一體小區,地處武漢市江岸區黃孝河路和江大路交叉口,人車流量大,隨著社會發展和居民出行需要,購置電動車的居民大幅增加,但小區建設時并沒有為電動車發展預留足夠空間,因此電動車有序停放、安全充電成為了日漸困擾居民的問題。
花橋街道育才社區了解該情況后,立即做好“兩手”準備。一邊抓預防電動車產生安全隱患,聯合消防部門開展電動車安全充電宣傳;一邊抓根治,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發動圓夢圓小區紅色業委會、物業、下沉黨員、志愿者獻計獻策,尋求解決方案,組織下沉黨員“親友團”開展調研,征求居民關于新建車棚意見。
歷時2個月的走訪調研,業委會決定將電動車充電樁棚建設工作提上日程。然而,居民卻產生了不少擔憂,“停放電動車會產生噪音,電動車棚可能影響一樓商戶經營。”“搭棚侵占小區公共面積,影響美觀……”
業委會收集居民意見后犯了難,這也導致新建車棚進展緩慢。
育才社區黨委主動與業委會對接,充分發揮業委會委員+下沉黨員“親友團”成員的“雙重”身份優勢,發動小區下沉黨員的力量,一一上門收集訴求,多次召集下沉黨員與居民代表開會,耐心解答居民疑惑,并根據各方意見完善細節,力求消除居民的擔憂,最大程度讓居民滿意。隨后,車棚建設進入正軌。
施工過程中,下沉黨員李磊、虞敏等成了現場的“常客”。每日的施工進度如何、第二天的施工計劃怎樣安排,他們在監督施工質量的同時,不忘提醒居民關閉警報器減少噪音對底層住戶影響,張貼標語、規劃動線,一項項改進暖心細節,“讓居民的愛車不怕偷、不怕曬、不怕沒位置、不怕沒電充。”虞敏說。
歷時4個月的建設,日前,圓夢圓小區新車棚建成,不僅為30余輛電動車找到了“家”,也得到社區居民的接連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