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洪瑩 陳鈺)打樁、捆扎鋼筋、澆筑預制空心板......連日來,蘄春縣各個危橋改造施工現場,機械隆隆,人頭攢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與之相互呼應的,是春光融融的沃野平疇上,春耕、播種熱戰正酣。各種場景交織在一起,共同奏響耕耘希望的號角。
“漫水橋”升級,變成“致富橋”
“呀,今天又這早開工了!”3月11日早上7點,身穿防水衣褲的蘄春縣某垂釣中心老板張志宏,在田埂上熟稔地駕駛電動三輪車,車后裝著滿滿一桶鮮活的魚苗。路過養殖基地附近的龍山咀橋,看到正在忙活的鄉親吳保成,張志宏踩下剎車,熱情地和他打招呼。
青石鎮梅鋪村龍山咀橋施工中。通訊員 供圖
龍山咀橋位于青石鎮梅鋪村,老橋是座4.5米寬的漫水橋。“一到雨季,河水直逼橋面,特別是2020年汛期,整個橋完全被泡在水里,根本沒法走。”得知該橋原址新建的消息后,吳保成很興奮,“去年10月新橋開工,我就到橋上來做事了,既能就近照顧到家,又能全程參與監督橋梁建設質量,一舉兩得!”
張志宏同樣對新橋的建設充滿期待。三年前,他投資創辦160多畝的養殖垂釣中心,為縣內外游客提供休閑垂釣、生態魚、走地雞銷售等服務。因養殖基地分布在龍山咀橋兩側的柳畈村和梅鋪村,他經常需要兩邊奔波,老橋被鑒定為危橋后,得多繞道近3公里路才能到達對岸。
“新橋修好后,兩個基地之間就完全被打通了!”得知新橋將在今年4月份前竣工,張志宏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隱患橋”煥新,變身“民生橋”
橋面鋪裝破損、裂縫,上部結構混凝土老化,鋼筋外露、銹蝕,墩柱粗骨料外露,蓋梁變形......提起獅子鎮松樹林村外貿橋,一組村民吳同慶心有余悸,“大車在橋對面走一走,這邊地面都能感覺抖三抖。”
得知橋梁即將易址新建,二組村民田正明主動給家人做思想工作,動員全家人一起動手,拆除建在路邊的土廁,還把老伴種在土廁旁的一小塊菜地給鏟平了。
“危橋改造對老百姓來說件大好事,為了今后出行更安全,我們支持是應該的!”在他的積極疏導下,老伴從一開始堅決反對到逐步接受,眼下還主動關心施工進度。由于整天目睹橋梁施工,還和駐守在現場的生產負責人江通成了“忘年交”,“態度好、有禮貌、能吃苦!”提起這位孫輩,老人贊不絕口。
據江通介紹,從橋梁改造前期到組織施工,項目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秉承“三心”理念,面對質疑有耐心、面對矛盾有愛心、面對困難有恒心,把駐地當家,視人民為親人,成功化解了一個個問題,順利推動項目進展。
這也是蘄春縣在實施危橋改造時一貫堅持的理念。危橋改造,改的是民生,連的是民心。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解人民所難,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交通發展帶來的便利,這是實施此次專項工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新橋還有十幾天就可以完工,同時,我們同步實施橋梁連接線改建工程。”江通說,將對橋梁連接線進行全面硬化,在原3.5米寬的基礎上,拓至7米。連接線完工后,會更好地發揮新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緩解周邊交通壓力,方便人民群眾出行。
“鬧心橋”改造,化身“連心橋”
橋,一頭連著群眾期盼,一頭連著經濟發展。
向橋鄉白水橋施工中。通訊員 供圖
向橋鄉白水村的白水橋,曾是一座讓村干部和村民間矛盾叢生的“鬧心橋”。“橋面過窄,沒法走;橋頭急彎多,有很大安全隱患。”提起這座修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石拱橋,白水村黨總支書記宋國明一度很揪心,白水村1萬多村民世世代代隔河而居,橋是連接兩岸百姓正常交往的最重要紐帶。近年來,隨著常住人口的持續增加,老橋越來越難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2020年,全省橋梁“三年消危”專項行動啟動后,蘄春縣交通運輸局積極落實部署要求,按照“排查一個、登記一個、整治一個、核銷一個”的原則,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全縣橋梁進行勘察摸底,制定改造方案,加快危橋提質升級。
“考慮到白水村有兩所學校和四所幼兒園,交通出行需求較大,所以在初步設計時,我們建議對原橋進行保留,在原橋下游300米處,新建一座橋梁。”縣交通運輸局建設股股長黃學勇說,橋梁開工后,得到當地村委會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村民經常自發給施工人員送水送飯。
白水村二組村民王海容,家住在老橋橋頭邊,每到學生上下學和逢年過節,她家門口總是堵成一條長龍。聽到的埋怨聲多了,她對新橋修通的渴望比普通村民更加迫切,“今天施工負責人告訴我,5月1日前就可以通車。”
村支書宋國明介紹,新橋通車后,老橋將會限載限重,作為景觀橋被保護起來,村里會對橋梁重新進行粉刷,在橋兩側種植花卉,設置休閑廊道。本就熱愛花木種植的王海容眼睛亮了,她拍手稱快,“我們的生活品位都趕上縣城了!”
群眾事情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2398平方公里的蘄陽大地上,各類大小橋梁施工隨著春潮涌動。自2020年以來,該縣共啟動危橋改造148座,已完工109座,余下39座即將于2022年9月前全部完成,全面實現消“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