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受“健康地活到88歲”的承諾吸引,在過去4年里,上海一位74歲的阿姨陸續在一家養生館里投入150余萬元。從最初的免費足療體驗,到價值9萬元的私密理療,再至要價15萬元的腦梗治療,她一步步掉入商家精心設計的營銷“漩渦”,直至背上外債。(據3月15日澎湃新聞)
這樣的事并不新鮮,套路也大同小異,先是“免費體驗”,然后推銷辦卡,從小數額消費項目到大數額消費項目,一步步誘導消費者充值,最終身陷其中,欲罷不能。
2021年,媒體就報道了上海一位67歲的阿姨,被一家足浴店誘導消費,一年時間內消費高達295萬。另有一位老人被爆3年時間在理發店消費高達235萬,其中有1天的消費額就達42萬元。
這種消費跟向老年人推銷保健品的套路沒什么兩樣,專盯老年人的荷包,掏空老年人的錢財。這家養生館的老板娘就自稱,選擇在上海經營養生機構,正是看中了一線城市中老年群體的市場潛力。員工表示,門店內養生項目的價格并無定數,通常根據消費者的經濟實力看人下菜,并且對老客戶持續展開“情感攻勢”,促使她們不斷地投入。
招聘員工的要求是嘴巴會說,工作流程中了解客人情況是少不了的,“在家里能不能說了算,有沒有子女在身邊等等,如和子女同住就要格外小心。”掌握清楚消費者的經濟狀況之后,便依照對方支付能力開價。
如此經營,哪是為消費者服務,就是量身定做般地掏消費者荷包。抓住老年人需要陪伴的心理,展開情感攻勢,又抓住老年人關愛健康的心理,以各種養生話術來誘導老人掏錢。有消費者就表示,大多數是慢性病,前往正規醫院就診耗費時間和精力,醫院也不能給出根治的診療方案,抱著在養生機構試一試的心理,就一步步地掉坑里了。
這位74歲的阿姨就說了,自己獨居喪偶多年,每次踏進養生堂,總有一群年輕人熱情地圍上來向她噓寒問暖。這樣的情感“圍獵”,讓她難以抵抗。
這樣的坑老騙局,從保健品市場到美容養生市場,層出不窮,套路都是一個,服務熱情的背后是溫柔一刀。為消費者撐腰,還靠監管部門要做好行業的規范引導,不能聽任這樣的“宰客”行為堂而皇之地進行,也不能總是在極端案例被曝光后才介入。類似的服務行業如何明白消費,相關產品與服務的定價怎樣才是合理的,虛假宣傳該如何處理,都應該有個明確的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