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近日,江蘇省統計局網站發布報告指出,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會導致少生或不生,引發網絡熱議。數據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中,生育一孩居多,接近70%;高中文化程度者生育一孩和二孩的占比相當,都在47%左右;小學及以下、初中文化程度者以生育兩個及以上孩子居多,占比分別為63.42%和59.21%。未生育的女性中,高學歷者所占比重也超過了一半。(據3月14日中國新聞周刊)
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不想生孩子。在鼓勵生育、推行三胎的政策背景下,由官方發布這樣的統計結果,很容易從中讀出一些歧視和指責的意味,仿佛在說:看,女子無才便是德,讀書多了不生娃。都2022年了,官方統計還在性別和學歷問題上糾纏,給人以如此不適的感覺,只能說,統計成這樣,下次別做了。
那么,這統計到底出了什么毛病,會讓人覺得如鯁在喉呢?光看數據,好像的確容易得出這個結論,但凡有些相關認識的人都知道,影響統計數據的因素,那可是太多了。隨便換一個控制變量,換一批樣本,換一個角度,都可能得出不同的數據,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單一的數據只是表象,并不能直接證明因果關系,也難怪有女性網友調侃說:“看了這統計數據,更覺得無論男女都要多讀書了。”
確實,雖然一直以來,都有關于受教育程度,生活層次與生育意愿相關的調查,但是單獨把女性拎出來說,的確讓人感覺偏見滿滿。生孩子本來就不是女性的事,男性也要參與,也有責任,如果說一定要調查學歷和生育之間的關系,是不是男女一起調查比較合適呢?這顯然是與促進兩性平等,保護女性權益的時代觀念相悖,而且也是絕對不合法,不道德,不現實的。
在這篇報告中,江蘇省統計局還像模像樣地分析了原因:“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對自我職業的期望越高,生育與就業的沖突越大,生育孩子的成本也越高。”首先,女性對自我職業期望高,是很正常的事,是正當權益,是進步思想,應該得到支持和鼓勵。至于生育與就業的沖突,那是針對育齡女性的職場歧視普遍存在,職業女性缺乏生育保障所造成的,女性是這一現狀的受害者,應該有所改變的是扭曲的性別觀念,缺失的保障機制和堅硬的天花板,而不是女性熱愛學習、追求上進、實現自我價值的期許。
改善人口結構,推行三胎政策,想要多管齊下提升民眾的生育意愿,這種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官方機構做統計,還是要講究科學,符合規律,有所助益,實實在在地反映民聲民情,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像這種普通人都能看出一堆漏洞,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還滋生困擾,引發爭議的統計,真的,還是不要做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