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半月談》公眾號15日消息,近年來,短視頻平臺電商帶貨方興未艾。近期,多位消費者爆料,短視頻平臺存在不少商家“理直氣壯”售假的行為。在《半月談》所舉出的三個案例中,有的賣家以“發貨即賠付”的方式,對消費者“假一賠三”,直接放四雙假鞋對老年人顧客進行售假;有的賣家虛假宣傳,消費者“上鉤”后討要說法時,甩出一句“那您就不要買,退貨運費自理”;還有千萬級粉絲的網紅直播時坦然承認“賣的就是假冒偽劣產品”。類似事例在短視頻平臺上并非個案,如此種種,的確使人倍感疑惑,售假怎可如此“大搖大擺”?
短視頻平臺與電商的結合是近年來互聯網出現的一條新賽道,眼下正處于大量吸收、快速發展的階段。售假者“理不直氣也壯”的現象與平臺疏于監管脫不了干系。一方面,競爭越發白熱化的各大短視頻平臺紛紛降低準入門檻,積極歡迎商家入駐,商家良莠不齊便直接導致假貨涌入市場;另一方面,在此背景下,平臺監管力度和懲罰力度不夠,即使商家被舉報,平臺也多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從而達到平臺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了市場秩序,應該予以制止。
打擊賣假勢在必行,要從三個“強化”入手。首先,要強化監管力度,短視頻平臺要強化對商家的監管,嚴格審核商家資質,禁止售假商家進場,相關部門要強化對短視頻平臺的監管,督促平臺規范電商銷售,敦促平臺及時回應消費者投訴,引導平臺搭建渠道引導消費者維權,依法對商家售假和平臺不作為進行追責處罰;第二,要強化責任自覺,商家必須打消售假欺客的念頭,誠信經營,依法經營。提供電商服務的短視頻平臺不能為了自身利益而“縱容”商家,而應將基本的社會責任擔起來,多站在消費者一邊維護其合法權益;第三,要強化維權意識,當消費者遭遇了售假,應第一時間保留相關證據,及時向商家或平臺進行投訴或撥打12315尋求幫助,拒絕“吃啞巴虧”,平時有意識地培養有助于維權的相關常識,避免上當受騙。
短視頻一劃就過,短視頻平臺的電商售假行為不能“一劃就過”,要防范侵權行為發生,一旦發生就應嚴肅追責,進一步完善監管,讓“底氣十足”的售假行為“泄氣”,還市場一片應有的清朗。
稿源:荊楚網
作者:王瑞琳(重慶大學)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