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李店小學在特色延時“課堂”中,向鄉村學生傳授鄂東花飾文化,讓孩子王們直呼“過癮”。3月14日,下午四點十分,延時課堂鈴響。沉寂一天的花飾工坊變得熱鬧起來,學生們歡快有序地學習剪、繡、扎、編等各種技藝。
廢棄紅包“變廢為寶”,成為紅紅火火的大燈籠;在剪刀彩紙輪轉勾勒中,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的剪紙圖案;銀針絲線交錯縱橫間,錦繡作品躍然而生……在學生巧手精心地排布下,傳統文化流淌指尖,潤澤花樣童年。
“既鍛煉了動手能力,也體驗到了很多樂趣,”五年級學生王豪很享受學習之余的這種“放松”方式。知鄉情、懂鄉音、傳鄉俗……學校還將鄉土文化融入課后延時服務,組織學生學習傳統民俗舞蹈、傳唱家鄉歌曲、講述家鄉故事、了解家鄉風土人情。作為“潘塘花飾傳承基地”,“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李店小學深入挖掘自身歷史文化底蘊,在特色校園文化“花飾課程”構建的基礎上,將非物質文遺產融入課后延時服務,積極推進非遺進校園,培養學生對非物質文遺產以及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傳承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情懷,有力地助推“雙減”落實。“學生動手的過程,也是發現美、傳承美、創造美的過程,”李店小學校長葉全勝表示,將進一步挖掘校內潛力,統籌利用科普、文化、體育等方面的社會資源,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性和有效性。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勝、通訊員殷潔 余芳利 覃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