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余姝滿
每年的“3·15”都備受關注。今年1月,中消協正式公布2022年消費維權年主題為“共促消費公平”。其含義包括,嚴格落實法律規定,實現更有保障消費公平;積極引導“科技向善”,實現更深層次消費公平;強化特殊群體保護,實現更大范圍消費公平;踐行綠色低碳消費,實現更可持續消費公平。
數字經濟時代,消費場景不斷向線上拓展延伸,在線消費、直播帶貨、電商平臺購物等新型消費蓬勃興起,逐漸成為人們消費的主流。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卻并不意味著消費就更加公平了,反而滋生出不少新問題。中消協發布2020—2021年度消協組織維護消費公平十大典型案例,智能電視開機廣告不可關閉是其中之一。這個案例很典型,新技術在消費領域應用,帶來新體驗之時,也存在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直播網購買到假冒商品、APP不提醒自動續費、跨境網購體驗不佳、盲盒經濟弄虛作假、大數據“殺熟”、算法歧視等等,不少消費者都有切身感受。
面對大數據、算法推薦等新技術,因為信息不對稱、消息不透明,消費者往往比以往更加弱勢,而這些不公平,更隱蔽、更“狡猾”、更不易識別。調查結果顯示,有超六成受訪者曾遭遇不公平對待,受訪者對線上經營者的信任度低于線下經營者。盡管互聯網消費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標配”,但是人們對于線上消費仍缺乏安全感。
新消費時代,新技術不斷催生出新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形態,積極踐行“科技向善”的價值理念尤為重要。用科技“善意”守護消費公平,擠掉新型消費中的虛假水分,不濫用己方優勢地位、不利用技術手段侵權,依法經營、平等相待,尤其要強化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人群等特殊消費群體的保護力度。積極引導“科技向善”,加強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管,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提振消費者的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力,激發經濟活力,才能讓每一位消費者在線上消費時都有安全感、信任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