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人眼",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
精彩導讀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湖南株洲市、常德市石門縣、永州市祁陽市、江華縣等地在守住耕地紅線的同時,持續提升耕地質量,保證"農田必須是良田"。通過衛星遙感監測、常態化巡查制度,抓好耕地拋荒治理,確保每一塊耕地、每一丘良田都能得到合理利用。
法律速遞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閑置、荒蕪耕地。已經辦理審批手續的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一年內不用而又可以耕種并收獲的,應當由原耕種該幅耕地的集體或者個人恢復耕種,也可以由用地單位組織耕種;一年以上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二年未使用的,經原批準機關批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
株洲市七條"硬招"治理耕地拋荒
低洼沼澤地填土加高、平整,再進行疏通排水、地力培肥,株洲市蘆淞區白關鎮桐山村井灣組10余畝拋荒耕地,經過治理重新種上了油菜、蠶豆、豌豆等。近日,株洲市出臺七條"硬招",要求各縣市區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扎實有效抓好耕地拋荒治理工作。
01
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壓實耕地拋荒治理責任,構建耕地拋荒"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的常態化監管機制。
02
嚴格補貼發放。全面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農民保護耕地責任相掛鉤,規范補貼程序,推行精準發放,農戶拋荒耕地一律不予補貼,確保"種地得補貼、不種地不得補貼"。
03
實施獎補激勵。引導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以村組為單元,推進"單改雙",對通過機育、機插、機拋、機烘等開展耕地拋荒治理的,經核實給予一定的獎勵補助。對新耕種常年拋荒耕地的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除享受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外,安排適當的開荒補助獎勵。
04
加強核查管理。建立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對耕地拋荒面積、拋荒度、拋荒率等耕地拋荒測定指標體系和耕地拋荒治理臺賬管理制度,摸清耕地拋荒底數。
05
嚴肅考評運用。市糧食生產工作專班組織專項檢查,對耕地拋荒治理實行考評通報制度。
06
嚴格耕地管理。強化耕地發包方村集體或村小組第一責任人責任,對耕地拋荒一年以上的,由村集體組織代耕,代耕者享受補貼;對耕地拋荒二年以上的,由村集體依法依規收回其經營權并組織流轉耕種。
07
建立有獎舉報。完善耕地拋荒信息舉報有獎制度,建立有獎信息舉報平臺,對舉報的耕地拋荒信息,做到"凡有信息舉報,必有核查答復"。(株洲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龍重耳/文)
常德市石門縣逐一核實拋荒地塊
近年來,石門縣將耕地拋荒治理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實行黨政同責,書記、縣長任工作領導小組雙組長。建立縣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村干部包小組的耕地拋荒治理工作機制,完善耕地拋荒檢查臺賬,構建起"早發現、早制止、早查處"的常態化監管機制,印發了《石門縣耕地拋荒治理工作方案》;大力宣傳,引導農戶自行治理。通過政策宣傳,號召誰拋荒誰治理。推進土地流轉,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協助治理。
由村居將拋荒耕地集中流轉給種植大戶,免除二到三年土地流轉費。村居集中治理,對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勞力的拋荒耕地由村居開展集中治理。實行網格化管理。將拋荒耕地實行包片治理,責任到人,包保到丘,做到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后均有記錄,治理完成后逐一銷號。核實地類信息,結合第三次國土調查現有成果,對拋荒地塊進行地類核實,對非耕地的地塊實行自動銷號治理。調整補貼政策,對拋荒地農戶取消其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待復耕復種完成經核實后才予重新發放。
去年,石門縣完成復耕復種面積15778.947畝,占省下達全縣本年度治理任務(15500畝)的101.8%,超進度完成年度任務。(來源:紅網)
祁陽市羊角塘鎮"一丘一策"整治拋荒地
2月15日一早,祁陽市羊角塘鎮興豪村支書胡旭臣已忙碌起來,他與駐村干部到田間逐丘逐塊落實糧食生產計劃,村里382畝耕地將全部因地制宜種糧。
今年,羊角塘鎮落實"鎮黨政班子成員包片、駐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黨員組長包戶"工作機制,對全鎮糧食生產情況排查摸底,重點查實可能形成拋荒地的具體地點、原因、性質等,建立管理臺賬,"一丘一策"進行整治。
對因外出務工經商等原因可能形成的拋荒地,該鎮及時召開"屋場會""小組會",或組織土地流轉,或引導種糧大戶代耕代種,制止拋荒。當地村民陳喜華來不及流轉3畝水田,已匆忙外出務工,鎮村干部介紹種糧大戶代耕,雙方都很滿意。
因容易遭受干旱可能形成的拋荒地,該鎮提供技術服務,指導村民種植玉米、薯類等旱糧作物。在農技人員指導下,茶園村村民夏勝生決定在5畝缺水地里種植甜糯玉米,預計畝均純收入可達1000元。
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羊角塘鎮推進水稻生產"單改雙"。在鎮里幫助下,種糧大戶付成林決定增加種植雙季稻600畝。
目前,羊角塘鎮已整治各類疑似拋荒地185畝。落實水稻種植總面積4.2萬畝,其中雙季稻3.3萬畝。(來源:湖南日報)
永州市江華縣實現拋荒耕地清零
2月28日,久雨初晴,陽光明媚。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先鋒村,唐清紅的一塊魚塘復耕的水田里,油菜花花開正艷,生機盎然!
"這塊田屬于基本農田,占地1.15畝。去年3月,唐清紅擅自將自己家這塊基本農田挖塘養魚,縣自然資源局發現后,組織鎮、村兩級干部及時上門宣傳耕地保護相關政策,并責令其限期整改。唐清紅處理完魚塘的魚以后立即進行了整改,同年10月整改完畢并完成復耕,乘著雨水種上了油菜,他打算收割完油菜后種植水稻!"先鋒村黨支部書記陳榮標介紹,現在全村所有的耕地和水田都有了"保護傘",誰拋荒誰讓耕地"非糧化"都會受到懲罰!
保護耕地措施如此及時,得益于江華的動態巡查制度。
江華是國家產糧大縣,也是一個山區縣,全縣以山地面積為主,耕地面積少。近年來,國家實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該縣由于人多地少,對制止耕地拋荒工作一直抓得很緊,堅持最嚴格的制止耕地拋荒措施。縣委、縣政府下發了發展糧食生產、制止耕地拋荒的專門文件,縣、鄉(鎮)、村三級實行制止耕地拋荒行政首長負責制。把耕地保護各項責任落實到單位和個人,建立巡查臺賬,做到經常性的巡查與重點巡查相結合,全面巡查耕地拋荒、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農村建房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落實惠農政策,堅持"誰種糧,誰受益"。嚴格兌現國家耕地地力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按農戶的實際種糧面積發放,種多少補多少,不種不補,做到該給農民的一分不少,不折不扣地打卡發放,確保補貼資金按時足額直接發放到種糧戶手中,真正讓種糧戶得到實惠。除此之外,縣里對連片承包拋荒稻田進行整體開發的大戶,出臺了一系列重點扶持和獎勵措施,縣財政每年拿出50萬元進行獎勵。各鎮也相應地出臺了有關措施。
據統計,今年全縣耕地流轉面積達到8.6萬畝。2021年初,縣委政府組織鄉鎮、村組對全縣所有耕地進行拉網式排查,排查出拋荒耕地4162.49畝,馬上建立了到戶、到丘塊的治理臺賬,目前已全部復耕復種,實現了全縣拋荒耕地清零。水利條件差的種上了玉米等旱糧,水好的水田全部種上了水稻,少部分冷浸田種上了水生蔬菜。2021年,全縣完成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8.81萬畝,占任務數的101.4%,總產23.94萬噸,較去年增加1.01%。(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