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盧成漢
通訊員 金嬋 劉倩穎
3月16日,武漢東湖高新區佛祖嶺牌樓社區書記給街道城管執法中隊送來一面錦旗,感謝城管部門為民辦實事,解決小區居民的出行難題。
全程主導協調此事的,是佛祖嶺街城管執法中隊二中隊長程丹軍。參加城管工作13年來,他一直扎根基層。在城市管理執法過程中,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替老兵修車攤尋找新址;積極協調農民工糾紛,挽回損失;多方聯系,為因市政道路施工出行不便的小區,解決出行難題。
便民路通了,居民通行更暢
3月16日上午,佛祖嶺還建社區G區靠近光谷二路一側,車輛正有序出入小區。半個多月前,這里還只是一個簡單的出口,只有一股道供車輛出行。小區居民進出小區極為不便。
據佛祖嶺牌樓社區書記何登飛介紹,佛祖嶺還建設區G區有4800余戶,此前僅有流芳路上一個出入口。去年,因流芳路改造施工,小區出入口周邊打圍,大大降低了小區居民進出通行效率,導致居民出行不便。有居民上班甚至要排一兩個小時才能出小區。為緩解通行壓力,小區將原有靠近光谷二路的出口進行改造,可簡單供車輛出行,但效果仍不明顯。
如何解決居民出行難題?街道將這一問題交給了程丹軍。
程丹軍和同事在現場走訪時發現,該小區主要出入口位于流芳路,在靠近光谷二路的另一側,有一條小路,受限制只能進不能出。能不能將這個出入口改造成為能同時進出?
程丹軍組織社區、物業、施工單位查看現場,多方協調。確定了初步方案:將小區院墻破除一部分,增開車輛出行通道,并聯系流芳路改造施工單位,修筑一條100米長的水泥便道。隨后,程丹軍又請來保潔和綠化單位,對道路周邊的環境衛生進行清理,并進行綠化。經過半個多月的施工,3月15日,這條便道正式通車。該處出口由單向通行,改為雙向進出,大大緩解了小區的通行壓力。
老兵修車攤易址,當事人點贊
加入城管隊伍之前,程丹軍從事過多種職業。他說,之所以選擇城管,因為他喜歡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在東湖高新區佛祖嶺街湖口二路,有一家老兵修車攤。近兩年來,攤主曾長友每次見到程丹軍,都會豎起大拇指點贊。
二十年前,從企業退休后的曾長友,利用手上的技術在路邊擺起了修車攤。由于占用市政道路,城管部門多次上門溝通遭到拒絕。
程丹軍沒有放棄,經走訪了解,他發現老人背后有所苦衷。原來,曾長友是一名老兵,從部隊退伍后,他分配到武漢一家企業從事技術維修工作,一直到退休。說起開修車攤的原因,老人拿出了三大包各類藥品和一疊厚厚的病例。他和老伴都身患多種疾病,老兩口看病是一筆巨大的開銷。雖然每個月都有退休金,但除掉醫藥費,所剩無幾。他擺攤修車,也是為了補貼家用。
與中隊負責人商量并匯報街道領導獲得支持后,城管中隊幫助老人在附近找到了一處閑置空地,并免費為其提供集裝箱,讓老人的修車生意可以繼續下去。2020年8月老人的修車攤搬到新址,繼續經營。
成功化解糾紛獲贈錦旗
2021年,程丹軍從佛祖嶺街城管執法中隊一中隊,調到二中隊擔任隊長。和人打交道,成了他主要的工作內容。二中隊負責的區域,還建社區和居民小區眾多,還聚集了多所中小學校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他所處理的也都是與居民息息相關的問題。
2021年,轄區有居民投訴,小區一處施工改造腳手架搭建多時一直未曾拆除,且因施工,對建筑造成了破壞,影響了居民生活。程丹軍和同事調查了解到,原來是施工方與承包方存在糾紛,導致施工方遲遲未拆除腳手架。當時,對方情緒激動,拒不配合。隨后,在街道支持下,程丹軍多次組織多方協調,了解前后原委,最終成功調解了雙方糾紛。前后歷時幾個月,2021年10月,妨礙居民生活的腳手架終于拆除。為此,當事民工還給他送了一面錦旗。
今年,是程丹軍從事城管工作的第13個年頭。作為分隊負責人,他每天帶領隊員穿梭在轄區大街小巷,巡查執法,受理居民投訴,解決城市管理問題,他樂此不疲。程丹軍說:“能夠幫助居民解決實際問題,讓城市環境更加美好有序,這正是這份工作的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