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公司發布的選妃式招聘信息引發熱議。該公司把實習生稱作丫鬟,把經理主管稱作妃子。如此招聘,讓人咋舌。有觀點認為“此舉僅是出于調侃,屬于無心之失,實在無需上綱上線。”但果真如此嗎?
其實,我們并非排斥非傳統招聘方式。招聘市場中用幽默語言吸引人才的公司大有人在,求職者也樂于應和。這種輕松愉快的溝通方式甚至還能為公司“刷好感”,給焦慮的求職者們帶來一絲精神調劑。但幽默是有限度的,調侃應是善意的。公眾之所以如此反對這則招聘廣告,是因為它展示了一種惡俗趣味。它暗示著實習生是地位卑微的“下人”,經理主管需“獻媚”于“皇上”才能獲得晉升,而應聘者則需遵守游戲規則才能獲得工作機會。這非但無形之中抹殺了員工的工作實力,更是企業文化缺乏平等、尊重意識的體現。
同時,該事件也暴露出招聘市場中長期存在的HR專業水平不高的問題,導致存在部分優質求職者無奈錯過心儀崗位的悲劇。例如,有的HR照本宣科,一方面不了解所屬行業的特殊性,一方面無法發掘求職者的亮點,只是機械的進行人員篩選,最終淪為拖累公司發展的“負資產”。還有部分HR態度傲慢,依仗自己手中掌握的權力而對求職者提出不合理要求,損壞公司形象。理論上,作為企業對外的第一道“門面”,對HR專業素質的考核和培訓應該是重中之重。但實際上,相較其他技術性崗位,HR的招聘要求較低,未經過專業學習就上崗的HR也大有人在。這也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過于關注業務發展而缺乏全局觀的結果。
此外,輕佻的言語揭開了職場中瘴氣橫生的陰暗一角。企業將自身看做掌握員工生殺大權的皇帝其實并不鮮見。尤其受就業寒冬影響,招聘崗位不斷減少,裁員新聞頻頻曝出,公眾的不安全感層層疊加,企業的優越性更是得以凸顯。正因如此,企業與員工的對立性也不斷加劇。在各自陣營中,一方面是難以擺脫的年齡歧視、性別歧視,一方面是職場騷擾、錢權交易等丑聞頻出。求職者越發淪為弱勢群體,本應是明碼標價、雙向選擇,實則變為求職者在烏煙瘴氣的困局中難尋出路。
企業應該認識到,在疫情等因素影響下,并非只有求職者被置于鋼絲繩之上,企業也同樣面臨著生存難關。企業若想突出重圍,長遠發展,優秀的員工必然是決定性因素。因此,招聘不應是求職者的孤軍奮戰,而應是企業與求職者的攜手并進。充滿瘴氣的職場氛圍不可取,唯有企業與員工互相尊重、并肩作戰,才能于激流中堅守、于巨浪中抗爭。
稿源:荊楚網
作者:古鳳(重慶大學)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