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石倩
通訊員 周鋼 王健 陳彬
3月18日,記者從武漢市發改委了解到,武漢市再次推出30個基層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武漢市涌現了一大批基層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去年全市首次推出的37個基層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獲得社會各界充分認可。為深入推進優化營商環境,今年武漢市再次推出30個基層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這些典型案例來自稅務、城建、法院、商務等基層單位。
武昌區商務局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詹詩晗被企業尊稱為“零號員工”。所謂“零號員工”,就是讓服務前置,將身份前移,把自己作為招商落地企業的首位員工,一個“不在名冊,不拿薪酬”的編外員工。
2021年初,長江沿岸鐵路集團總部決定落戶武昌,要求一周內完成注冊并舉辦揭牌儀式。為高效快速完成任務,區政府迅速成立項目專班全程跟進服務,詹詩晗和他的“零號員工”們當天便收拾行囊進駐臨時辦公點與企業員工同吃住,并快速展開執照辦理、掛牌儀式、過渡辦公區裝修、人才公寓籌措等工作。速度與激情在武昌上演,一周內,長江沿岸鐵路集團如期揭牌,熱忱高效的服務換來的是企業的信任。“零號員工”在武昌區還有很多案例,他們被企業稱之為“武昌深度”、“武昌速度”和“武昌溫度”。
市城鄉建設局建管(審批)處齊肇一介紹,為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武漢市推行工程建設項目聯合驗收,將建設工程審批驗收由多個管理部門各自獨立實施的專項審批驗收模式,改為多部門聯合驗收模式,極大壓縮了整個建設工程項目竣工驗收時限。根據項目類型特點,針對性地制定了如社會投資一般項目等8類項目聯合驗收一事聯辦主體事項辦事指南。建立“一窗受理、聯合驗收、限時辦結、統一出件”工作機制,設立聯合驗收專窗,落實行政效能電子監察制度。按照“同一時間、集中組織、一次驗收”的原則,建設單位向工程施工許可發放管理部門聯合驗收窗口提交申請,聯合驗收窗口統一接收申請材料,分別推送給各參驗部門進行審查。對于聯合驗收達成一致意見合格的項目,共同召開線上或線下的聯合驗收點評會,向建設單位反饋聯合驗收意見。市工程建設管理系統已實現統一進件,推進線上線下、審批服務有機融合、無縫對接,各相關部門資源互聯互通、共享共用,實現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全流程網上受理。
江漢法院立案庭程莎告訴記者,2020年7月,江漢區法院聯合區工商聯(江漢總商會)設立全市首家“民營企業矛盾糾紛訴調服務站”,以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為依托,開辟立案、審判、執行“三優先”綠色通道,為民營企業提供“一站式”線上解紛服務。
訴調服務站吸納律師、企業家、商會代表20名作為特邀調解員。調解過程中,以律師調解為主,商會或企業家調解為輔,法官“在線”提供指導,形成解紛合力。一年來,訴調服務站調解案件337件,化解糾紛121件,平均調解用時15天,為99家民營企業節約訴訟成本21.5萬元、挽回經濟損失2051.64萬元。訴調服務站將持續做好專業化、精細化訴調服務,做到“有呼必應”,當好“店小二”,做營商環境的守護者。
“不日新者必日退”,這是漢陽區稅務局納稅服務科陳思思牢記于心的座右銘。
納稅人普遍認為,國家密集出臺的一系列減稅降費惠企政策雖然落實成效十分明顯,但政策種類多、更新快,企業對稅收政策的了解速度無法跟上落實速度,且繳稅、減稅、退稅等涉稅金額品目繁多,企業難以區分,希望能有一本明白賬、放心賬,讓涉稅概況一目了然。為此,陳思思和同事們集思廣益,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推出了一項智能創新項目──“年度稅務賬單”。
2021年6月1日,“年度稅務賬單”搭載“楚稅通”APP正式上線,以圖表、數據、文字等多種方式全維度展示企業從準入到退出的全過程、全概貌。納稅人繳費人的繳納稅費貢獻一目了然。自上線運行以來,使用范圍覆蓋了漢陽轄區內25650戶納稅人,大家普遍反映“年度稅務賬單”基本實現了涉稅款項“清本溯源”、納稅信用評價情況“即用即查”,使用滿意度和好評率均達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