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架鍋山上,春光正亮。3月18日,宜昌市首屆賞花嘉年華啟動儀式暨第七屆宜都桃花節如約而至,架鍋山上萬畝桃花競相綻放,與穿梭花海的游客、叫賣特產的農民、香氣四溢的農家菜,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
桃花枝頭鬧,農民逢人笑。七屆桃花節,今年格外嬌。架鍋山村以花為媒、以節揚名,全域聯動、全產聚合,把桃花節辦成了農民的“致富節”,“窮山溝”蝶變“桃花源”。去年,架鍋山村人均純收入超過兩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近30萬元。“花經濟”帶來好收成,老百姓生活更有盼頭。
不負好春光,櫻花、桃花、油菜花次第開放,各類賞花文化節接踵而至。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賞花經濟有鮮花之色,更離不開“文化”之實。譬如,宜都五眼泉鎮已連續舉辦五屆紫荊文化節,去年該鎮新建農耕文化館、完善胡敵烈士紀念館紅色文化資源,通過為賞花旅游植入文化基因,推進賞花經濟“四季常開”。緊貼地域特色、深挖文化內涵,讓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醉美花海季,流連不舍歸。為提升舒心愉悅的鄉村旅游體驗,宜都創新智慧運用場景,接入“愛上宜昌一機游”智慧旅游平臺,實現“10秒找空房”“20秒景點入園”“30秒酒店入住”。同時優化公共設施信息化布局,精準監測客流量,提供精細化服務。全市32座旅游廁所進行百度地圖標注,游客可實時查詢周邊廁所基本信息并進行路線導航,實現就近如廁,提升鄉村旅游產業品質。
宜都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之稱,是湖北省首批美麗鄉村示范片建設試點,架鍋山村的蛻變正是宜都加快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將生態“顏值”轉化為經濟“產值”的縮影。目前,宜都成功打造了青林謎鎮、兩河田園、兩溪兩橋、十里桃花紅等一批全國知名的鄉村旅游特色品牌,構建起“春季賞花,夏季摘果,秋季登山,冬季養生”全域旅游新格局。
稿源:荊楚網
作者:宋杰(宜昌宜都)
配音:朱淑琴(宜昌宜都)
圖源:宜都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