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歆、通訊員林愷、龐偉紅)在物質破壞之前,會出現類似抖動的“共振”現象,比如桌子在倒塌前,會發生細微抖動,直至倒塌。
在地震前,大地也會“發抖”——波動從地下往地上傳導,依次經過巖石圈、大氣圈和電離層,后兩者分別位于100千米和300千米的高空。捕捉大地“發抖”的信號,就能幫助人類破解地震前兆的密碼。
3月中旬,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陳界宏教授研究團隊在四川樂山建立的全球首個跨圈層垂向擾動觀測系統,結合北斗同步衛星系統信號,實現了對巖石圈、大氣圈和電離層的垂直觀測,被稱為“超級觀測站”。一年來,團隊從復雜的自然信號中提取到青海瑪多7.4級地震、云南漾濞6.4級地震、四川瀘縣6.0級地震和青海門源6.9級地震震前信號。
記者了解到,科研團隊通過空間中的垂向監測,記錄大地波動的傳導現象,同時記錄巖石圈、大氣圈和電離層的信號,進行震前、震中和震后的對比。巖石圈和大氣圈的觀測可以采用地震儀、氣壓計等,電離層的觀測則要依靠人造衛星,是觀測的難點,因為大多數衛星并非地球同步衛星,無法對電離層上的某一個定點進行長時間的觀測,就無從獲得對比數據。
“4次觀測印證了科研方法的合理性,可以幫助科學家進一步接近地震前兆的答案。”陳界宏說,北斗同步衛星系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具備同步衛星的導航系統,這給團隊觀測電離層中的定點提供了條件,這一觀測方式也是我國獨有的。
陳界宏表示,和此前科學家們發現的地震前異常現象的短暫存在于特定頻段不同,“超級觀測站”捕捉到的信號異常一直持續到地震發生,這表示科學家們的研究進入到“孕震”(從準備地震到地震發生)的軌道中。他同時提示,地震預測是困擾人類的科學難題,“孕震”過程十分復雜,此次捕捉到的信號,雖是“孕震”過程的一小段,但該信號讓科學家看到了預測地震這一項艱巨科學任務的曙光,鼓勵著科學家繼續朝這一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