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曾莉、通訊員童萱)一間手術室內,40歲的陽陽媽媽進行捐肝手術;另一間手術室內,1歲4個月的陽陽(化名)將摘除病肝,并將媽媽新生的“種子”移植進入身體……3月21日7時,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接力手術在同濟醫院上演。
陽陽出生后不久,父母發現他的大便是白的,且皮膚黃疸越來越重,30天后全身泛黃綠色。父母帶著陽陽從安陸輾轉到孝感求醫,醫生都說沒有辦法控制黃疸,建議到武漢的大醫院就診。
同濟兒童醫院多學科團隊確診陽陽患的是“膽道閉鎖”,伴有不可逆的肝硬化。2020年12月28日,該院專家團隊立即為出生僅82天的陽陽實施了葛西手術,利用肝門附近的微小膽管重建肝腸吻合,引流膽汁。術后退黃很明顯,很快從一個小“綠人”變得“白白嫩嫩”,營養也明顯吸收得更好。但好景不長,手術不到一年,陽陽開始出現腹水、蛋白質低下,血小板低下,免疫力也低下,因膽管炎高燒不退。 該院小兒外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楊繼鑫介紹,一般來說,出生后60天以內的膽道閉鎖患兒,若能及時進行葛西手術,預后相對較好,多數孩子術后3個月都能夠退黃;但對于部分日齡較大(90天以上)的膽道閉鎖患兒,由于其肝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硬化,葛西手術雖然能改善膽汁引流,但不能逆轉肝硬化,這部分的患兒即使做了葛西手術,最終還是需要做肝移植手術。
“團隊反復研究,陽陽葛西術后反復發生膽管炎,且嚴重營養不良,急需進行肝移植手術。”該院小兒外科主任馮杰雄教授說。隨后,小兒外科團隊立即組織全院會診,小兒外科、兒科、肝臟外科、麻醉科、手術室多輪討論,最終決定,用陽陽媽媽19%的肝臟進行親體肝臟移植手術。
3月21日9時40分,肝臟外科張萬廣教授開始為陽陽媽媽實施取肝手術;11時20分,取肝手術完成;11時50分,供肝送到陽陽手術室。13時2分,手術進入到最關鍵的植入階段,難點在于下腔靜脈、門靜脈、肝動脈的吻合以及膽道重建。兒童肝動脈只有兩個毫米左右,必須在顯微鏡下小心完成,縫線均勻且不能造成通道的堵塞。
“給小孩兒做手術就像修表一樣,和大人相比,同樣的病,復雜程度和精細程度、手術操作難度都成倍地增加。”小兒外科主任馮杰雄團隊介紹:“膽道閉鎖是一種良性疾病,不會像腫瘤一樣復發,只要移植手術后按照醫生的指導服用抗排斥藥物和隨訪,就能生存下來。根據同濟小兒外科的臨床研究發現,小兒肝移植術后總體治愈率可達98%,5年存活率在95%以上。兒科醫生及小兒外科醫生均應充分認識膽道閉鎖這種疾病的序貫治療策略:即早期明確診斷、早期行葛西治療,可以使患兒的營養狀態大幅優于未行葛西手術的患兒;葛西手術之后,膽道閉鎖患兒的肝移植術后并發癥會也會大幅度下降。”
專家提醒,膽道閉鎖并不可怕,早期診斷、早期葛西手術治療是必要的;而密切觀察患兒葛西術后退黃情況、肝硬化進展情況及膽管炎發作情況,綜合判斷肝移植手術時機是關鍵。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陳孝平說,肝臟具有很強的代償和再生能力,切下的肝臟部分可以很快重新長出。我國親屬間肝移植技術已經很成熟,在國際上也處于一流水平。同濟醫院對每一臺器官移植手術都進行精準評估,一定不會讓一個病人變成兩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