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慶
“十四五”時期,武漢市綜合交通運輸項目分為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客運樞紐、物流、郵政快遞、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等9大類,共計372個項目,規劃總投資約11586億元,“十四五”規劃完成投資約6275億元。其中,重大項目(總投資在10億元以上的項目)143個,規劃總投資約10817億元,“十四五”規劃完成投資約5659億元。
3月21日,武漢市印發《武漢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促進兩條綜合運輸大通道(中部陸海大通道、航空運輸大通道)內暢外聯,推進五大綜合交通樞紐(鐵路客貨運雙樞紐、全國公路路網重要樞紐、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國際航空客貨運門戶雙樞紐、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一體融合,推動五大市域交通運輸體系(公眾出行、城市配送、綠色交通、數字交通、交通治理)便利高效,在通道建設、公交優先、應急物流、車路協同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領域突破發展。
2025年國際及地區客貨運航線數達80條
《規劃》指出,將加快提升中歐班列(武漢)跨境通達與集散服務能力,繼續加強西向、北向通道建設,積極探索發展南向通道,發揮水鐵聯運優勢,完善以鐵路直達、近洋直航、江海聯運、鐵海聯運為支撐的國際通道體系,構建形成聯通歐洲、覆蓋中亞、銜接日韓、連接東盟的中部陸海國際大通道。
鞏固直達德國杜伊斯堡、波蘭馬拉、法國里昂等歐洲樞紐城市的既有國際鐵路干線,不斷拓展通道輻射范圍。強化線條爭取力度,保障去程線條增加至阿拉山口方向8列/周,二連浩特、滿洲里、霍爾果斯方向各2列/周,形成與班列能力相匹配的線條資源。
暢通由霍爾果斯口岸出境,經哈薩克斯坦輻射烏茲別克斯坦以及伊朗、土耳其等中亞西亞國家通道。加強與中吉烏、中巴鐵路相連接,開辟至中亞、南亞新通道。加強近洋直航航線與中歐班列對接,發展國際物流中轉業務,實現中歐班列(武漢)在陽邏國際港站始發終到,培育日韓—武漢—歐洲(中亞)等國際海鐵聯運。強化與云南、廣西等地交流合作,加緊謀劃開辟中老鐵路通道,加快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連接海上絲綢之路,拓展武漢至中南半島戰略通道。
強化通達全球的國際客運航線網絡,恢復至臺北、臺中等航線,實現港澳臺重要航點全覆蓋,以首爾、東京、大阪等樞紐機場為主要通航點,覆蓋東北亞地區,新開至新德里、孟買、科倫坡等航線,拓展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市場,新開、恢復至舊金山、紐約航線,拓展巴黎、倫敦、羅馬、莫斯科等航線,提高歐美發達地區經濟體的覆蓋率?;謴椭料つ岷骄€,新開至墨爾本、奧克蘭等澳洲航線。增加至非洲以及波斯灣沿岸國家新航點。加強與亞太地區、東盟國家主要貨運樞紐的聯系,增強與東北亞、東南亞的貨運聯系,開通至澳洲、中亞等貨運航線,到2025年,國際及地區客貨運航線數達到80條。
武漢城市圈城鐵向鄰近城市群延伸
建設滬渝蓉高鐵武漢至宜昌段、武漢至合肥段,武漢樞紐直通線、京港(臺)高鐵阜陽至黃岡段等,爭取將武漢至貴陽、武漢至南昌高鐵等納入國家規劃,逐步在武漢形成“兩縱(京廣、京九西通道)兩橫(滬渝蓉、滬漢蓉)兩對角(福銀、膠貴)”12方向“超米字型”對外高鐵網絡。
加強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與鄰近的長株潭、環鄱陽湖、中原等城市群城際鐵路的延伸對接,建設武咸城際南延線等,規劃研究武漢—紅安連接線、武漢—羅田—英山—安慶高鐵、武漢—黃石—九江高鐵新通道。
續建江北鐵路,新墩至漢西上行、南湖至大花嶺下行聯絡線,提高列車運行效率,武漢樞紐普速鐵路逐步形成銜接鄭州、合肥、安慶(杭州)、九江、長沙、貴陽、重慶、西安等8個方向的“一環八向”路網結構。
聚焦鐵路客貨運雙樞紐建設,新建漢陽站、武漢天河站、長江新區站等,形成“五主(武漢站、漢口站、漢陽站、武漢天河站、武昌站)兩輔(武漢東站、長江新區站)多點”客站格局;進一步完善吳家山集裝箱中心站一級物流節點和灄口、大花嶺二級物流節點。構建高鐵物流系統,建設全國高鐵快遞轉運分撥中心。依托吳家山國際鐵路樞紐和場站,推進漢歐國際綜合物流園建設,創建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
形成“七環三十射”高快速路網絡
建設武漢城市圈大通道和武漢至周邊城市射線,實施京港澳高速武漢段、滬渝高速武漢至黃石段改擴建,新建武漢至天門、武漢至松滋高速,推進武漢經黃州至浠水高速、硚孝高速延長線、岱黃高速改擴建等項目前期工作,謀劃形成以武漢為中心、輻射城市圈的“七環三十射”高快速路網絡,實現武漢至周邊城市的直聯直通直達。
推進國省干線達標提質,加快待貫通路段建設,推進二級及以下低等級路段改造,實施G107、G318、G106改建項目。結合城市發展和環線布局,謀劃國道外遷形成新的環射格局,加快光谷、車谷等副城新增過江通道前期工作。加強黃陂、新洲區等與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銜接的公路建設。
加快陽邏和江夏、白滸山、經開港“1+3”集裝箱港口群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陽邏港三期后續工程等項目,申報水鐵聯運二期工程外貿集裝箱運輸資質,謀劃水鐵聯運三期工程。推進金口港區鐵路專用線、新南環線、新洲臨港大道等疏港鐵路、公路建設。
持續推進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拓展西南、西北、運河流域及東北地區腹地市場,擴大本地及中轉箱源,集并漢江流域箱源,逐步實現“江海直達”航線1140集裝箱主力船型“天天班”,拓展武漢港口集裝箱“水上穿巴”至城市圈,打造以陽邏港為核心的中部地區樞紐港。
建設一批全國性快遞分撥集散中心
依托武漢天河機場和鄂州花湖機場,加強國際快遞航空樞紐、口岸國際郵件交換站和快件監管區建設,在武漢臨空經濟區、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等區域,建設一批全國性和地區性快遞分撥集散中心,鞏固和提升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華中快遞物流中心地位。
依托武漢發達的公路干線網、武漢天河機場和鄂州花湖機場航線網、中歐班列(武漢)和高鐵網、長江等運輸通道,形成通達廣泛、互聯高效的郵政快遞網。聚焦重點國家,完善日韓、東南亞、俄羅斯等周邊區域國際郵路通道,逐步打通面向西歐、中東、美洲、非洲、大洋洲等遠程區域寄遞郵路通道,推動建設服務穩定的國際網絡。
持續推進高鐵進機場,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實現武漢天河機場國際航空樞紐兩條以上軌道交通銜接。依托花山港、大花嶺鐵路物流基地、金口港、經開港等,加緊謀劃南部及西南地區多式聯運走廊。
推動漢口客運中心等綜合客運樞紐向城市綜合體轉型,統籌樞紐地上地下空間復合利用,適度拓展車輛租賃、旅游集散、商務會展、貿易金融、文化休閑、購物餐飲等功能,促進交通與關聯消費產業集聚發展。推進漢陽站高鐵樞紐及周邊區域聯動開發建設,加強鐵路樞紐與城市主城區、城市組團便捷交通聯系和功能合理分工,因地制宜發展辦公、商業、會展、教育等業態,實現交通、產業和城市有機融合。
形成7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網絡
加快多層次軌道交通建設,實施第四期和四期調整、啟動第五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打造主城聯網、新城通達的快速通勤走廊,形成總長約700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加快建設7號線北延線、12號線、19號線等一批軌道交通項目,推進在建、已批市域快線項目實施。規劃建設武漢站—武漢天河機場、桃橋湖—邾城及武漢至孝感、鄂州等周邊地區市域(郊)鐵路,探索市域(郊)列車公交化運營,促進城市軌道交通與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四網融合”。
加強公交微循環線路與軌道交通接駁,實現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站點100米范圍內公交網絡全覆蓋。探索中低運量公交、定制公交、城市旅游觀光巴士等模式,開通區際、城際公交,促進城鄉公交網絡融合和一體化發展。推進城市圈內公交一卡通用,建立多層次、差別化的票價體系,修訂完善公交企業成本規制實施辦法。
鼓勵本地商貿流通企業整合存量設施資源,加快改造建設一批公共配送中心,推動設施對外開放、共享共用。續建交通運行協調指揮中心,拓展實時監測、智能評判與決策分析等功能,針對決策支持、安全應急、指揮調度、監管執法、節能環保等領域運用大數據實施精細化管理。推進區級智慧交通平臺項目建設,實現數據歸集和運行監測。
促進城市智慧交通車路協同創新應用,依托武漢國家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建設,形成累計500公里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建設城市級車城網平臺,發展車城融合的智慧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