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張聰
演“小媳婦”這種角色,似乎真沒有人比海清更合適了。
算計,是《心居》里她飾演的馮曉琴初期最鮮明的特征——在菜場買點辣椒還要揪走人家一把蔥,為買房天天逼著老公向姐姐借錢,住在婆家還帶著個沒工作的妹妹……但又因為是海清表演,這種算計更趨向于中性詞,變成普通人過日子的真實場景。而當劇中馮曉琴的丈夫顧磊去世,這種算計迸發出的是堅韌。
“誰不為自己的生活算計呢?我是理解曉琴的。”日前,在東方衛視組織的微信群訪中海清說。
馮曉琴虛榮嗎
“誰不為自己的生活算計呢”
《心居》的故事沖突,跟13年前海清與滕華濤合作的《蝸居》一樣,起源于房子。但這次的故事構成挺不一樣。采訪中海清說,一開始她的確有顧慮,“兩個都是外地女人到上海買房子,現實主義題材嘛,我肯定希望盡量有新的設定給到我。”
最終,滕華濤的力邀和《心居》劇本的扎實讓她接下了這部劇。追劇的觀眾其實也能感覺到兩部劇的不同,《心居》的前幾集,一直住在公公家大房子的馮曉琴鬧著老公借錢買房,由此引發了曉琴與大姑子和公公一家的矛盾。
“為什么要這么折騰啊?他家房子又不是不夠住!”時代發生的變化讓《心居》得到的評論有些不同,彈幕里,一些觀眾不理解曉琴一定要買房的動機,認為她虛榮,點評“沒有能力就不該做這件事”,而因為買房間接導致曉琴老公顧磊的死亡,也讓許多觀眾唏噓。
曉琴虛榮嗎?海清的回答很直接,“誰不為自己的生活算計呢?肯定會有打算的。”她完全能夠理解曉琴的打算,包括找顧磊做老公,“那也是留了個心眼,要找個上海人的。”
至于房子的算計,“有房住她還是寄人籬下,她就希望能夠在上海有個立足之地,況且也確實想給兒子換一個好的學區,我覺得都是人之常情。”
她提到當年的《蝸居》,“我說過,很少有人是郭海藻,但大部分人都是郭海萍。這次拍《心居》我還是這種感覺,我喜歡的可能就是曉琴這種更復雜的角色——人們不能用好或者不好來形容她,她是多面的,有自私也有陽光,我喜歡這種真實。”
邊吃盒飯邊搶單片段刷屏
“我喜歡這種人物被砸到泥土里的戲”
《蝸居》里,因為買房,海萍海藻兩姐妹一個把生活過得一地雞毛,一個甚至走上了不歸路。但《心居》里,馮曉琴的買房路,因為顧磊的去世戛然而止。正在更新的劇情里,她除了照顧孩子和家里,不得不咬著牙送外賣。
在微博,馮曉琴送外賣間隙邊扒飯邊喝水邊求教同行怎么搶單的一幕刷屏,不少人感嘆,海清演得太接地氣了。采訪中海清說,整部劇拍下來確實沒有什么舒服的戲,“馮曉琴的戲就是大菜場、小菜場和廣場。”
為了拍好送外賣的戲份,她在街上觀察了好一陣外賣員,“你會發現外賣員跑步是很難看的,為什么?因為他們很多時候送的是湯,怕灑了顧客給差評,又怕跑慢了晚送到被扣錢。”而這些體會,她都用到了表演里。
灰頭土臉,似乎總是海清角色的注腳之一,但她說,讓自己感興趣的還就永遠是這種被“實打實砸到泥土里”的戲,沒有光環沒有奇跡——老公死了,孩子要上學,家里一攤子事兒……這樣的角色不存在主角光環,沒有那種“觀眾眨眨眼就能擁有童話”的“金手指”,“這種人物要演得讓觀眾信服,只能靠演員一場一場戲去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