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首月1元”的保險套路此前被媒體曝光后,絕大多數以“首月1元 購買600萬醫療保障”為噱頭的絕大多數保險產品被叫停了,但是那些已生效的保單仍在自動扣費,并嚴重困擾著投保人。3月22日,銀保監會表示將針對“悟空保1元保險陷阱”馬上開展立案調查。(據3月23日北京青年報)
所謂的“1元保險”套路騙局,就是號稱“首月0元、1元”“免費領取”,讓消費者以為可以用“1元”獲取高額保費,實際則是將保費分攤至后期。而多數此類產品,都會在自身程序設計上玩花樣,用各種方式誘騙消費者開通“自動扣款”功能,然后就開始“愉快”地每月扣錢,而且一扣就是幾千塊,所謂“低價”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事。
最陰險的是,部分平臺在投保人已經勾選了“不開通連續保障計劃”之后,付款頁面顯示的仍然是“支付并開通續費”,而且反復嘗試都取消不掉,簡直就是耍無賴。互聯網投保本來只是為了給投保人帶來便捷,但是卻被無良公司完成了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破壞誠信原則的套路,敗壞行業名聲,破壞互聯網金融安全,可氣又可恨。
這種靠哄騙和障眼法誘人買保險,毫無誠信可言,當然是違法違規。2020年底,銀保監會就曾將這些行為定性為“欺騙投保人問題”,險企以及平臺涉及“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問題”。絕大部分產品被叫停,無法再宣傳和售賣。但是,“歷史遺留問題”沒有解決,消費者在不知情或被誘導的情況下開通的“自動扣費”,依然還在蠶食消費者的錢包。在坑消費者錢這件事上,人被查了,程序卻永不眠,這正常嗎?如果說這個問題不正視,不解決,只立案調查個別公司,恐怕收效甚微。
“自動續費”在互聯網服務中可以說是非常流行,很多賣會員,賣服務的App,為了誘導消費者按下最初的“同意”按鈕,都會設置這種首月低費用,默認自動續費,后續扣費上漲的手法,有的會輕描淡寫地在開通頁面提醒一下,有的壓根就不提醒,只要一次付款就默認了今后所有扣款,嚴重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怎么想都是很有風險的。尤其是在保險行業,試想,投保的時候都不跟投保人誠實坦白,理賠的時候又能有多靠譜呢?
其實,門檻過低、開通過于輕易的“自動續費”,已經被詬病良久,不僅僅是在保險領域,在其他類型的互聯網消費中,也有很多消費者為其所苦。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運營方都只考慮了怎么最快時間、最低成本地讓客人“進門”,對自身的提醒注意義務毫無認知,甚至為了攬客,去踩“欺詐”“強制消費”的紅線。掃個共享單車,付個停車費,填個調查問卷 ,都有可能踩入“陷阱”。很多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被扣了大半年的錢,都不知道自己投保了。
當然,要防止被騙錢,首先要捂緊自己的錢包,不要被任何所謂的“低價”誘惑,做任何消費之前都要看清楚,想明白,不要盲目。但是,“自動續費”的套路深不見底,花樣繁多,而且屢屢被規范整治,卻依然沒有收斂,反而在不同的領域到處惹事,可見不能輕忽和縱容。
事關老百姓的錢袋子安全,只需要填寫一些個人信息,甚至只是平常的付一下款,就會不停地被自動扣錢,實在太防不勝防了。如何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確保“自動續費”收錢收在明處,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監管應有更強有力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