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 (記者 林琳)3月23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武漢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解讀近日發布的《武漢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武漢市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王益光介紹,到2025年,武漢交通目標任務為“兩通道、五樞紐、五體系” ,規劃建設372個綜合交通運輸項目。
據了解,“兩通道、五樞紐、五體系”即促進兩條綜合運輸大通道(中部陸海大通道、航空運輸大通道)內暢外聯,推進五大綜合交通樞紐(鐵路客貨運雙樞紐、全國公路路網重要樞紐、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國際航空客貨運門戶雙樞紐、全球性國際郵政快遞樞紐)一體融合,推動五大市域交通運輸體系(公眾出行、城市配送、綠色交通、數字交通、交通治理)便利高效。
為實現上述目標任務,武漢交通規劃建設372個項目,“十四五”規劃完成投資6275億元,其中總投資在1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143個。
在促進兩條綜合運輸大通道內暢外聯方面,《規劃》提出,要構建鏈接全球、覆蓋廣泛的航空客貨運輸大通道,加快形成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打造內陸開放型綜合運輸大通道,到2025年,形成“四向十通道”陸海國際通道網絡,集裝箱鐵水聯運能力達到210萬標箱,國際及地區客貨運航線數達80條。
在推進五大綜合交通樞紐一體融合方面,《規劃》明確,要打造一體融合綜合交通大樞紐,推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和郵政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提升和融合發展,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其中包括實施滬渝蓉高鐵武漢至宜昌段(武漢段)、滬渝蓉高鐵武漢至合肥段(武漢段)、武漢樞紐直通線(武漢段)等11個項目。至2025年,形成“一環八向”鐵路貨運網和以武漢為中心的“超米字型”高鐵網,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000公里,建成鐵路客貨運雙樞紐。
實施武漢城市圈大通道和武漢至大悟、陽新、天門、松滋等高速公路項目,實施G107、G347、S101等國省干線公路項目,謀劃形成以武漢為中心、輻射城市圈的“七環三十射”高快速路網絡,實現武漢至周邊城市直聯直通直達。實施公路樞紐建設項目294個。至2025年,公路通車里程達168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000公里,建成全國公路路網重要樞紐。
實施武漢港陽邏港區鐵水聯運二期以及武漢港(向陽、粵漢、中華路、集家嘴等碼頭)8個項目。至2025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500萬標箱,打造以陽邏港為核心的中部地區樞紐港。
實施武漢天河國際機場T2航站樓改造、湖北區域管制中心工程、保稅物流中心(B型)、第三跑道及配套設施工程11個項目。至2025年,天河機場航空旅客吞吐量達到4200萬人次,航空貨郵吞吐量達到40萬噸,加快形成航空客貨運“雙樞紐”。
實施順豐智慧供應鏈科技創新產業園、武漢郵區中心局等6個項目。至2025年,郵件快件業務量達到27億件、建制村快遞服務通達率100%,武漢國際郵政快遞樞紐開放功能進一步增強。
在推動五大市域交通運輸體系便利高效方面,《規劃》指出,要健全便民利民市域交通運輸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人民滿意交通,推動運輸服務便利化、多元化、品質化發展,逐步實現城市能級和城市品質雙提升。
到2025年,武漢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達到600公里,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分擔率超過62%;社會物流總額將達到5.5萬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中心城區新能源公交車輛占比(應急車輛除外)將達到100%,交通運輸碳排放強度下降率5%;將形成累計500公里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重點領域北斗系統應用率達99%;將健全高水平交通治理體系,較大以上等級道路運輸行車事故萬車死亡人數下降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