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竹山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寶豐市場監管所執法人員,正在對轄區農資商店銷售的種子、化肥進行拉網式檢查。 (視界網 朱本雙 攝)
2月28日,保康民警正在檢查商戶銷售的種子。 (視界網 歐陽智慧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彤
種子、肥料、農藥、獸藥等生產資料是農業穩產增產的重要保障,不能有假、不容有假。當前正值春耕備耕關鍵時節,也是農資供應的關鍵時期,全省各地興起農資打假護農熱潮。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省農業農村廳聯合省法院、省檢察院、公安、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供銷合作總社等七部門,形成農資打假治理合力,僅去年一年,就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3414萬元。
守好“入口關”,嚴防假劣農資“上市下地”
2021年10月,武漢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接省種子管理局移交線索稱,湖北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經營的“X油雜6號”油菜種子經農業農村部全國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扦樣檢測,品種純度不符合相關規定,系劣質種子。經立案查明,被依法沒收違法所得8640元、并處以罰款10000元的行政處罰。
據介紹,近年來,農資制假售假手段呈現出“專業化”“技術化”趨勢。過去,制假售假無非是成分不達標、未獲審定資格或套牌等手段。如今,質量不合格和侵權的假冒種子外表包裝與“正品”幾乎不異。一些不法分子在農藥化肥中添加的違規成分經過多次檢測才能發現。一些農民缺乏一定識別能力,千挑萬選仍免不了上當受騙,令人痛心。
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加強農資審批管理,嚴格農資生產經營許可條件和標準,對不符合產業政策、技術落后、高污染的農資企業和產品,依法不予登記和續展。加強農資供應調度,在春耕備耕期間,密切監測主要生產資料的價格和供需。同時,規范品種審定。去年,全省辦理種子案件350起,其中假種子8起。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透露,今年我省將以更大力度強化農資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準入管控,凡應許可而未取得生產許可證的一律不準生產,凡無營業執照的一律不準經營,凡假劣農資一律從重從快從嚴查處。同時,督促農資產品生產者嚴格工藝流程、按標準組織生產,經營者嚴格履行進貨查驗、索證索票、進銷貨臺賬等義務,形成可追溯體系和責任機制。
直奔現場,明察暗訪摸排“李鬼”
“請出示您的營業執照、經營許可證及進貨單……”3月18日,武漢市新洲區植保站農藥批發部張望順農資店,剛剛送走一批客人的門店老板張望順,迎來武漢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的突擊檢查。執法人員仔細核查農資的進貨渠道、廠商資質、銷售價格和流向,囑咐他一定要做好臺賬記錄。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成立工作行動組,不打招呼、不做準備,深入各區農資公司、農資零售店、田間地頭,仔細核查農資進貨渠道、標價、質量、經營許可、臺賬。
十堰市圍繞重點農資品種,以優勢特色產業種植區、游商游販流動區為重點區域,以電商銷售、郵政三農服務銷售為重點對象,組織開展拉網式排查檢查。
恩施州開展明察暗訪專項檢查,檢查對象覆蓋農資經營主體和農業生產主體等共182家。
開展農資打假,執法人員必須和不法分子“搶時間”。省公安廳會同省農業綜合執法局開展農藥快檢篩查專項清理,將快檢篩查定性與送檢定量相結合,大大縮短了農藥檢測周期,快速鎖定問題產品。去年以來,已聯合篩查200個農藥品種,及時發現25個不合格農藥產品。
“免費接送去參加培訓,送小禮品吸引前往聽課,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誘使購買農用物資的,多半是賣假貨。”3月10日,一輛行駛在天門市天仙公路上的護農大篷車不斷播放,提醒農民嚴防“農資忽悠團”。“農資忽悠團”是活躍在農村地區的一個特殊群體,每當農資使用旺季來臨之前,便開始四處出擊,在充分研究農民心理的基礎上,通過現場授課、贈送禮品、送貨上門等形式給農民洗腦,將以次充好的種子化肥甚至是假農資賣給農民。他們賣完就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如果商品出現問題,農民根本無法維權。近年來,這一亂象愈發嚴重,作案手段也更為隱蔽,執法難度不斷加大。
我省充分發揮利用農資打假協調機制,在全省開展“一地發現、全省聯打”工作模式,會同各個部門做好會商研判、信息發布、聯合督查等工作,合力開展大案要案的查處、懲治,有力震懾了違法分子。
去年,安陸市、秭歸縣農業農村部門聯合當地公安機關,合力打擊流竄在山區農村肥料“忽悠團”犯罪團伙,幫助挽回農民經濟損失200余萬元。
一地發現、全省聯打,讓“忽悠團”無處可逃
疏堵結合,讓農民放心買、放心用
“農資銷售講誠信”“科學使用農漁藥”“嚴禁蝦稻生產亂投入”……3月2日,潛江市老新鎮村組塆臺、大街小巷,到處懸掛宣傳橫幅、張貼宣傳標語,號召農資商規范經營,農戶科學用藥。
讓老百姓用上真正的放心農資,假冒偽劣產品自然難有銷路、無處流通。
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透露,今年將開展700批次化肥和農用薄膜等產品專項監督抽查,嚴厲查處化肥有效含量不足、摻雜摻假、標識欺詐、計量違法以及制售淘汰農膜產品等違法行為。同時,加強農資產品經營主體監管,探索農資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宜昌市圍繞農資產品投入進行數據采集和備案監管,推進“農資管家”平臺建設、農資追溯體系和農資信用體系建設,全市2800余家農資經營門店已納入平臺監管,495個種子品種全部納入備案管理。
暢通購銷渠道。省農業農村廳介紹,每年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開展期間,同步啟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活動”。各地組織專班深入田間地頭,大力宣傳普及農資法律法規和打假維權常識,發放張貼宣傳資料,接待群眾咨詢,展銷農資產品。同時,綜合運用各類媒體平臺,多途徑全方位進行假冒偽劣農資鑒別指導,廣泛開展科學使用農資和依法維權培訓。
我省還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健全假劣農資線索有獎舉報機制,提高廣大群眾參與農資打假的積極性。通過農資打假專設電話、12316及12315、群眾舉報信箱等渠道,去年共受理群眾投訴舉報625起,其中立案查處135起,已辦結23起。全省先后公布5起農資打假典型案例,起到較強警示作用。
當下,全省處處一片春耕春播的繁忙景象。讓好農資“遇”沃土,讓我們期待在高基數、高起點上再奪糧食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