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網絡的發展,家用攝像頭、智能貓眼等帶有攝錄功能的智能家居產品走入不少家庭,滿足了這些家庭的安防需求。然而,安防類產品雖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居民私宅,卻也可能侵犯鄰居的個人隱私,此類糾紛時有發生。
城市居民安全意識日漸提高,利用現代化的科技產品監控自己的居住環境,防范危險發生,是一種可以理解亦值得肯定的自我保護手段。對于獨居者尤其是年輕女性而言,讓電子眼幫自己盯著防盜門外的一舉一動,的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患于未然,把壞人關在門外,給自己留出一段反應時間和安全距離。不過,也不乏借安裝攝像頭保護安全之名,行監控他人生活或盜攝他人影像之實的不法行為。對于攝像頭附近的人們而言,攝像頭不一定意味著保障,反而令人倍感不安。
攝像頭若安裝不當,不僅會給鄰居造成困擾,還可能帶來法律風險。家門口的攝像頭所拍攝的范圍屬于公共空間,記錄下的出行信息、社會關系、個人影像等都屬于個人隱私,受到法律保護。若攝像頭的拍攝超出合理范圍,則涉嫌侵犯他人隱私權;若攝像頭的安裝未提前告知可能被拍攝到的相關主體,則涉嫌違反《民法典》中關于相鄰權的規定。法無禁止即可為,居民可以安裝監控保障生命財產安全;法無授權即禁止,攝像頭絕不可以侵犯他人合法權益。
家用攝像頭的售與用不僅僅是一個小家的問題。有關部門要將攝像頭售賣的“網口”給收緊,為保障群眾合法權益兜牢“安全底”,平衡好各方“拍”和“不被拍”的權利。就攝像頭的售賣而言,應該建立起審核與備案機制,要求不得售賣“針孔攝像頭”、“隱身攝像頭”等產品,攝像設備交易必須符合相關規定。若家門口的攝像頭已經對他人造成侵權,法院等部門要支持被侵權者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還需要有條件的小區物業一起“留個心”,在日常生活中定期巡邏,檢查是否有新增自設攝像頭,及時了解情況,與相關方共同協商,確保各方能夠就攝像頭的安裝達成共識,盡早排除風險隱患。
說到底,攝像頭怎么安,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安裝者的自覺自律。出于安全考慮在家門口安裝監控,既要把握好拍攝的邊界,也要把握好認識的邊界,樹立基本的權責意識和同理之情,給自己安一個“放心”時,也為鄰里留一份“安心”。安裝攝像頭的業主應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合格產品,并在安裝前先行告知附近的鄰居,征求其同意,事先協調好范圍、角度等可能引發爭端的方面;也可以多方協調安裝監控,用一個攝像頭保護大家共同的安全,既降低了成本,又不會令其中某一方感到不悅、不安。
家門口的攝像頭,安對了,皆大歡喜,安錯了,破壞鄰里和諧又違反法律規定。這也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處處留有分寸感,別保障了自己,傷害了他人。
稿源:荊楚網
作者:王瑞琳(重慶大學)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