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程曼詩
近日,《湖北省人工智能產業“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產業總體發展水平入列全國第一方陣。截至“十三五”末,我省擁有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近300家,基本形成涵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讓機器具備人一樣的功能,是人類最偉大的夢想之一。近年來,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于金融、電商、醫療等領域。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接近2萬億美元,并將在2030年達到15.7萬億美元。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人工智能助力;享受高品質生活,需要人工智能優化服務;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需要人工智能賦能。對于一個有志于在未來科技競爭中有一席之地的地區來說,這是不斷搶占新賽道、培植優勢的必由之路。
據媒體報道,當前凡是創業項目涉及人工智能,融資都非常容易,且不斷刷新紀錄。但熱潮之下也同樣需要冷思考,當前人工智能還處于從“不能用”到“可以用”的技術拐點,但是距離“很好用”還存在可靠性、安全性等諸多瓶頸,理論創新和產業應用空間巨大。整體而言,目前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方面已經取得極大進展,但也并非百利而無一害。指紋和人臉識別留下的生物特征數據、自動駕駛留下的個人行蹤數據、手機APP保存的個人隱私數據,醫院里留存的診療數據……人工智能跑步進入工作生活的眾多場景,由此帶來的數據泄露、數據偽造、隱私安全、倫理困境等問題也亟待解決。從“智能的想象”到安全地“飛入尋常百姓家”,人工智能在研發和應用上還需要繼續努力。
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對我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將起到關鍵性作用。《規劃》絕不僅是一個簡單的宣示,而是對長遠未來的深層布局。站在發展困境與時代機遇重疊的關鍵時刻,人工智能需要供給端的技術不斷迭代升級,也需要富有活力的需求端雙向發力。湖北有科教優勢、人才優勢、產業優勢、制度優勢、應用場景,在智能時代的大趨勢下,需要進一步讓技術的紅利釋放為產業的紅利、發展的紅利,幫助人工智能提升城市內在氣質和外在競爭力,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站牢站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