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胡長幸
通訊員 周丁 金欣 胡青山
“婆婆您記得戴好口罩,出門買菜注意安全。”一大早,武漢市漢陽建橋街琴臺社區第三網格的網格長曲莎就來到毛家堤小區,她一邊巡查樓棟一邊和過往居民打招呼,他被這個社區的居民親切地稱作“琴格格”。
琴臺社區是漢陽建橋街網格管理的試點區域,在街道的統籌規劃下,涌現出一批全能型“琴格格”,精細服務有溫度,受到轄區居民的好評。
架起聯結群眾的連心橋
琴臺社區將支部建在網格上,采用“黨支部書記+網格長”的模式搭建服務體系,社區書記周丁作為網格黨支部書記,與網格長曲莎互相配合,發動支部黨員等各方力量,同向同力,共同治理。
曲莎有一次在毛家堤小區例行巡查時,發現一位獨居老婆婆家中雨水管爆裂,屋內積水嚴重。曲莎迅速聯系網格支部書記,發動網格內的“紅色工作隊”幫助處理積水問題。在網格支部的發動下,毛家堤小區的自管黨員、志愿者和物業工作隊迅速集結,老婆婆家積水問題很快被解決了。
網格長發動紅色工作隊是琴臺社區開展“網格長”精細服務行動的縮影。在社區書記周丁的組織下,琴臺社區形成了“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三級網格組織管理體系,組建了以自管黨員、樓棟長、單元長、志愿服務隊、物業工作人員、社會組織等為成員的紅色工作隊,構建一級聯系一級、層層遞進服務的“金字塔式”服務網絡。
琴臺社區網格長前往居民家中為居民解決難題
打通鄰里之間的隔閡點
陳冬宜作為毛家堤小區另一位“琴格格”,每天堅持“三必到、五必訪”,將日常巡查發現的問題在“每日會商”平臺中集中討論,共性問題及時處理,疑難問題共同商討。
在一次網格巡查中,陳冬宜發現住在上下樓的兩位婆婆因澆花問題發生了口角。在勸解的同時,陳冬宜聯系社區購買了帶托盤的花盆,解決了“樓上澆花,樓下下雨”的矛盾。
第二天,這次“花盆糾紛”作為案例,在社區網格長“每日會商”中分享出來,琴臺社區由此提煉出“多做一點”工作法:在口頭勸說化解矛盾之外,多想一點,多做一點。
琴臺社區的‘每日會商’制度著力解決居民面臨的棘手問題和共性問題。周丁指出,“通過網格長之間的相互交流,大家集思廣益,優勢互補,能夠使網格工作更好地推進。”
琴臺社區網格長在小區內巡查
醫好小區治理的疑難癥
社區網格管理工作越來越精細化,對網格長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街道的統籌安排下,琴臺社區定期組織網格長業務培訓,力爭將網格長培養為“全科醫生”。
琴臺社區的網格長幾乎都是“全科醫生”,大到居民議事、小區改造,小到管道修理、雜物清潔,“琴格格”們都能游刃有余。
家住琴臺村的居民高阿姨因為家中水管堵塞,通過社區網格長公示牌上的信息聯系到了網格長陳冬宜。陳冬宜不僅幫助她清理污水,聯系維修師傅,更在第二天召集樓棟住戶商議水管更換方案,推動解決長期存在的水管堵塞問題。
在琴臺社區,網格長不僅僅是小區的“巡查員”,更是居民的“貼心人”、解決社區難題的“全科醫生”。
琴臺社區網格長為小區環衛工作者送溫暖
據悉,建橋街道共有12個社區,41個網格,配有41名網格長,街道積極推行“三掛”機制,網格長“掛點”明確包保網格、小區“掛牌”公示網格長相關信息、社區“掛圖”明晰工作任務圖和考核指標。在網格治理的大背景下,建橋街道以琴臺社區“琴格格”為試點,逐步推動轄區網格治理精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