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根據國家統計局、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中國2016年至2021年新出生人口數連年下降,分別為1883萬、1765萬、1523萬、1465萬、1200萬和1062萬人。而醫院里的產科,是最早感受到這一變化的地方,有的因年分娩量下降,面臨“產能過剩”的局面。(據3月26日中國經濟網)
據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東壩院區一位婦產領域專家透露,東壩醫院的婦產科年分娩量一度達到三五千,這個數據在2014~2016年期間掉到了1800左右,但在去年跳水到不足150,縮水九成。院內人士透露,該院產科“隨時”會被撤銷,將并入另一所醫院。
經歷“產科危機”的不止東壩一家。浙江省某縣婦幼保健院的產科共有三層,而現在已經撤掉一層,杭州市第二醫院的產科病房則關閉一半。
曾經,產科“一床難求”,如今隨著生育率的下降,產科已變得相對冷清了。與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類似,“產能過剩”也呈現不同的景象,三甲醫院受影響不大,產科門診量總體依然較大,婦幼專科醫院受到的影響更小,這與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后形成的競爭優勢有關。因此,有網友表示,這對產婦來說,可以有條件享受優質醫療資源。因為產科不那么擁擠了,醫療資源變得充裕了,產婦有了選擇余地,也能受到更好的照顧。比如,以前幾個人一間病房,現在可以一個人一間病房。有醫院人士稱,“過去病人多,有些方面的工作做得不是那么細致,現在病人少了,希望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諸如從產前保健,到產后康復,都可以拓展業務。
生育率下降導致產科“產能過剩”,從醫療資源的重新配置來說,或是個新的機會。因為“看病難”問題,主要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比如東西部的差別、城市和農村的差別,等級較高的醫院與基層醫院的差別,導致醫療資源服務差距大。就醫院內部而言,也有各科室醫生分布不均、全科醫生相對缺乏的問題。公開數據顯示,內科、外科和中醫科執業醫師數量最多;皮膚科、急診科和兒科等科室執業醫師規模相對稀缺。
產科“產能過剩”,或可以促進醫療資源的調盈補缺。比如,醫院內部就有產科醫生轉向婦科的,也有醫院減少產科的資源配置,將資源調配到其他科室。社會上的民營婦產科醫院,同樣可以轉型,有的發展產后醫美等業務,還有的醫院將重心轉向發展口腔科業務。
產科“產能過剩”,整個醫療資源卻并不過剩,因此,完全可以實現醫療資源的重新配置。有醫療界業內人士認為,過去幾十年,公立醫院主要解決孕婦能否住進醫院生孩子的問題,現在的矛盾變成了如何讓她們生得舒適的問題。如今,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都拉長了服務鏈條,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這對產婦來說,也是好事。
產科“產能過剩”,對醫院來說,也是個啟示,即面對社會的醫療需求,如何以前瞻性思維做好科學規劃,面對潛在的保健或治療需求,加大醫療資源的供給,或及時做好內部調配,以防止醫療資源的閑置與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