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謝慧敏 祝璇 通訊員 孫亞云
3月21日,江城氣溫驟降。在武漢經開區通航產業園,中創新航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武漢基地現場卻是一派火熱的建設場景,工人們冒著大雨,正在對二期進行地面施工。
“繼3月5日一期主廠房提前20天全面封頂后,目前,二期項目也已正式動工,樁基施工全部完工。”基地項目負責人張祥介紹,預計今年四季度,這個“百億”項目就將迎來一期首線投產,二期主廠房7月全面封頂,并將于明年一季度投產。
89天主體封頂
創下“車谷速度”
總投資100億元的中創新航武漢基地,是武漢首個大型新能源汽車電池項目。項目規劃產能20GWh,分兩期實施,將建設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的生產銷售基地,帶動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落戶,產品主要配套國內外新能源汽車及儲能市場等應用領域。
“按照一臺純電動汽車平均裝配80千瓦時的動力電池計算,一期二期達產后,武漢基地每年生產的動力電池可以裝配25萬輛純電動汽車,不僅補齊武漢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關鍵一環,也將全面助力武漢經開區打造千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張祥說。
為搶占風口,中創新航武漢基地自啟動就開始“加速跑”,從洽談到簽約,從簽約到開工,各僅用了兩個月時間。武漢經開區通航產業園當好“店小二”,僅兩個月,就完成了571畝土地的一次清表、二次場平。
去年12月,一期項目進入主體施工階段。面對體量大、工期緊的巨大挑戰,園區和建設方緊密配合,1000多工人、數十臺塔吊日夜施工,僅用25天就完成基礎建設,89天實現主體封頂,比合同工期提前20天,創下“車谷速度”。
3月21日,在漢南區紗帽大道,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一個龐大的工業建筑體已拔地而起。與一期主廠房同步,辦公樓、來料車間、拆解車間、導熱油及蒸汽鍋爐房等13棟配套建筑,均已全面封頂。今年5月,年產10GWh鋰離子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生產線就將正式進場,并進行設備調試,四季度啟動首線投產。
動力電池產品
供不應求
“武漢基地廠房尚未竣工,一期二期10條產線的動力電池產品,就已全部被客戶提前鎖定,產品供不應求。”張祥介紹,得益于強大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中創新航動力電池裝機量持續上升,這也是武漢基地項目不斷加快建設、擴大產能的根本動力。
據了解,作為動力電池行業的頭部企業,中創新航在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鋰電池領域均擁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全球領先的高安全三元鋰電池高電壓技術與產品,引領了三元鋰電池的技術發展方向,具有高比能、高安全、長壽命的特點。目前,中創新航已成為廣汽、長安、上汽、小鵬等大型車企主力車型的電池供應商,裝機量排名國內前三,乘用車配套能力國內前二。
在武漢經開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也為中創新航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據悉,去年4月份以來,武漢經開區已落戶4個新能源整車項目,總投資超400億元,預計新增7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再加上已有的東風云峰、路特斯汽車武漢智造基地和東風乘用車的新能源汽車產能,目前,該區正在沖刺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動力電池正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作為行業頭部企業,中創新航也正積極擴大產能,力爭2025年規劃產能達到500GWh。”張祥表示,中創新航將持續加快武漢基地項目建設,推動武漢新能源產業鏈條延伸、企業集聚、規模提升和示范應用,為武漢市和湖北省進一步完善壯大新能源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