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初,湖北吹響了建設科技強省“集結號”。強化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增強“錢變紙”“紙變錢”的能力,湖北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等奮力進取,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轉化,產生了一批“四個面向”的新成果、新產品,成為驅動湖北高質量發展的新力量。今起,本報開設“建設科技強省.新成果新力量”專欄,講述這些新成果、新產品研發和轉化帶給我們的福音及其背后的故事,敬請關注。
“上周末接待了兩批企業,周一、周二、周三、周五也各有一批。”3月27日,在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武漢紡織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劉侃談及上周的接待安排,興奮中難掩疲憊。
劉侃教授從事醫療器械領域的研發。據了解,醫療器械的研發到轉化,從立項研發到市場銷售耗時通常為3年至10年,研發成本高。吸引企業紛紛登門拜訪的,是劉侃團隊的科研項目特點:周期短、見效快——常規醫療設備兩三個月就能研制出雛形機,若產品報批、備案順利,最快一年不到,就可以轉產上市。
研發核心組件打破行業“慣例”
劉侃的科研成果轉化速度為何這么快?
“醫療器械的核心組件由我們自主研發,客戶可隨用隨取,不用等。”劉侃介紹,醫療器械研發類似搭積木,他們團隊研制人員對取樣、混合、溫控、檢測等已開發出來的功能模塊按照系統功能需求進行組裝,“化整為零”,再模塊化搭建設備,既保證了設備功能的可靠性,又縮短了研發周期。
我國醫療器械研發起步較晚,電機、導軌等核心組件多為進口。出于醫療安全考慮,這類組件一旦投入使用,企業也很難替換,使用進口產品一般是行業“慣例”。雖然醫療器械開發企業幾乎不會向科研人員提出核心組件的研發需求,但在生產過程中多少會面臨“核心組件依賴癥”的尷尬——供貨商日常加價,產品被壓貨,等不到核心組件,器械生產也只能被迫推遲。
企業的痛點,讓劉侃團隊明確了突破方向。
2017年,有過企業科技副總經理的劉侃回到武漢紡織大學,著手開發一體化電機、集成柱塞泵、精密液體探測模塊、免維護導軌等一些常用的核心組件,并根據醫療設備實際需求進行相應的模塊優化。一開始,企業使用他們產品的意愿并不強,劉侃也只是在實驗室里探索。然而,隨著供貨商提價、壓貨越來越頻繁,企業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甚至面臨斷貨危機。
劉侃團隊研發的核心組件可“隨用隨取”,價格還比國外同類設備低一半以上。憑借這兩大優勢,他們研發的醫療器械核心組件迅速進入企業視野。團隊從市場需求量大、備案手續相對簡便的第一類醫療器械做起,產品一經面市,很快得到醫療機構的認可。
嘗到了使用自主研發核心組件的甜頭,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主動找到劉侃,劉侃團隊也越研發越有勁頭。與醫療器械研發“一次性”科研轉讓不同,一個核心組件可用在多個醫療器械上,研發核心組件能帶來持續性的、全局性的收益。比如集成功能、簡化操作流程、使用新材料開發免維護配件等技術創新,改善了核心組件的使用體驗,直接吸引企業對器械繼續優化升級,再次促成科研成果轉化。
如今,劉侃團隊自主開發的核心組件有七、八類30多種型號,能夠自主開發市面上近百種第一類、第二類的醫療器械。光是技術轉讓的收益一年達200萬元,這不包括技術入股帶來的收益。
“學生心態”有助于促進成果轉化
和企業接觸多了,從教十多年的劉侃總是說:“要把自己當學生。”
這話,與他一段難忘的經歷有關。
2010年,劉侃進入武漢紡織大學任教,之后在武漢一家醫療科技公司擔任科技副總,一干就是五六年。當初與企業的磨合期曾令他困惑:他提出的創意和想法常常被否定,感覺有勁無處使。多次實踐后,他調整了“天馬行空”的科研風格,保持“學生心態”——深入企業,總結并理解行業規律、痛點和難點,讓科研成果穩定、可靠、易推廣運用,這樣才能真正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心態轉變帶來了認知的轉變。
劉侃說,一個產品的成功,需要技術、生產、質量、人事、銷售、資金等一系列要素支撐,科技成果轉化要實現共贏,科學家就要接收各方建議,研發初期不能計較得失,企業家也要開放豁達,搭建技術入股等長線收益機制。
他把這樣的認知具化為行動,用于推進實驗室里的科研轉化——和企業對接需求確定研發方向后,在校內集合多學科人才,預留技術入股的份額,建立科研成果長線收益渠道。
在劉侃的推動下,他牽頭的實驗室成為科研成果轉化的平臺。2017年至今,五六十位教師的科研成果在劉侃的聯絡下,成功地實現了轉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通訊員 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