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先的舉國重器“漢陽鐵廠”到如今飛檐翹角的“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從之前凝結人民奮斗汗水的“和平打包廠”到現在的“沉浸式”工業歷史文化打卡點,還有蘇式風格的紅房子被時間燙平韻腳,經過修復和打磨,轉化為一座創意設計中心......武漢大大小小的工業遺址,在時間長河中被定格、被挖掘,變成了一個個充滿魅力的公園、充溢創造性的空間,成為了年輕人熱衷的打卡地,也為當地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帶動作用。
當前,像武漢這樣的城市還有很多,像上世紀90年代之前,襄陽文字六零三廠一直是國內圖書印刷、發行的翹楚。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該廠一路衰敗,風光不再。直至2017年,該廠改制為文字六零三文化創意產業園,通過充分發掘襄陽本地的漢水文化、三國文化,以及三線建設時期奮斗文化,經過3年的修舊如舊,將歷史的記憶悉數保留,吸引了50余家企業進駐,成為襄陽新的“網紅打卡地”。
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64.72%,城市化發展進程逐漸趨于穩健平緩,大部分城市空間已經進入了城市重點地區更新階段。這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規律決定的,也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內涵和外延的提升所要求的。同時也對城市文化的深入挖掘,城市年輪的保護和傳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重點地區的更新離不開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只有將城市發源的歷史,遵循的地區話語體系和特定時空的人物、事件、地點充分的串聯與融合,并連接以新材料、新結構、新模式、新技術,才能將一個個歷史遺跡、工業遺產盤活,使其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城市年輪的接續生長也離不開精心的保護與傳承。城市自然的形態、社會聚集的業態、當地居民的情態都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無論是疊嶂蜿蜒的奇巧山峰,還是人聲鼎沸的阡陌街巷,亦或是古風古色的亭臺樓閣,都值得我們去精心維護,只有堅持就地保護和創造性利用相統一,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更好的保護,才能讓城市真正成為充滿詩意、充滿回憶、滿懷發展希望的棲息之地。
如何實現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農文旅融合怎樣助力歷史文脈的保護與傳承?這都需要我們帶著熱愛、懷著激情,將其作為一個終身課題行思行遠。
稿源:荊楚網
作者:陳姿君(襄陽襄城區)
責編:丁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