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宋效忠 通訊員 杜少華 何玉琴
入春,行走老新鎮,眼前田成方、樹成行、渠成網、路相通,“良田美景”盡收眼底。
這個位于監利與潛江交界處的“偏遠”鄉鎮,去年11月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和全國特色產業十億元鎮,近來引來省內不少鄉鎮前來取經。
多方幫扶,建成4個萬畝基地
2015年起,潛江市紀委監委結對幫扶秀河村,爭取50余萬元資金,改造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
扶貧要以產業為支撐。秀河村過去主要種水稻、棉花。市紀委監委駐村工作隊配合老新鎮鎮黨委、鎮政府,通過爭取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發展收入更高的蝦稻。
2017年底,柳伍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先期墊資,流轉土地7000多畝,集中開挖了連片蝦稻基地。“所有蝦稻田,每塊均為40畝左右。改造完成后,再以每畝高出流轉價0.1元的價格,返租倒包給農戶。”市紀委監委駐秀河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曾國棟介紹,市科技局還選派鎮水產站站長彭宣國,作為該村科技特派員,幫助村民解決技術難題。
秀河村低湖田多,遇水易淹。該村爭取資金310萬元,去年底動工建設排水泵站。入汛前,該泵站將投入使用。
經過當地政府、企業、合作社等多方培育,老新鎮蝦稻面積連續遞增。2005年,蝦稻面積占全鎮耕地不足十分之一,如今穩定在8萬余畝,占全鎮耕地面積的七成左右。
通過“政府主導、項目帶動、村社一體、農戶參與”,老新鎮高標準打造了4個萬畝蝦稻共作基地和18個千畝蝦稻基地,逐步實現了“千畝引領、萬畝示范、輻射全域”的蝦稻產業集群。
龍頭帶動,蝦稻收入逾20億元
春日,湖北心輝糧油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動化生產線忙碌運轉,一批批稻谷變為大米,裝袋后運往全國40余個城市。
“我們每天可加工稻谷1000噸,生產大米500噸。”心輝糧油總經理許向輝介紹,該公司從租廠房起步,8年前正式征地設廠。去年,公司加工稻谷22萬噸、生產大米約10萬噸,銷售收入6.3億元。
心輝糧油近七成稻谷,收購自潛江9個鄉鎮。在老新鎮,該公司擁有1萬多畝自有蝦稻田,另外對2萬多畝田下了訂單。“訂單下給合作社。我們給合作社提供種子。合作社先付種子費,稻谷賣給我們后,我們再將種子費用退還。如果當年谷價偏低,我們以每斤高于當年國家糧食保護價5分錢的價格,作為購谷兜底價。如果當年糧價較高,我們的收購價也比市價高5分錢。”
隨著蝦稻種植養殖快速發展,柳伍水產、心輝糧油、恒欣米業等6家蝦稻企業快速壯大。老新鎮去年蝦稻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3億元。
村民增收,畝均收入增加幾倍
68歲的老農李巨本,承包了40畝蝦稻田。“今年3月以來,靠賣蝦苗、鱔魚、泥鰍、田螺,創收4.5萬元。后面我還要賣蝦子、稻谷。正常年份,我的純收入在一二十萬元,比過去種棉花、水稻要高幾倍。”老李高興地說,年近7旬,一個人能種這么多田,放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事。
“蝦稻田過去是碎片化的,現在集中連片,灌溉也由村集體統一安排。鎮里有農機合作社,可為農戶提供托管服務,幫忙耕整、插秧、飛防、收割,每畝收費340元。”老新鎮黨委委員王哲勝介紹,如今農戶種田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了,收入也成倍增長。
有問題,隨時找“幫手”。李巨本剛開始養蝦時,蝦子不停往岸上爬。他趕緊去找科技特派員彭宣國。一查,原來是蝦苗投放密度太大,水里缺氧。經過抽水、水體解毒等處理,蝦子重回水中。
2020年,老新鎮從事蝦稻種植養殖的農戶5157戶,戶均純收入9.4萬元。
“讓老百姓荷包鼓起來、日子好起來、臉上笑起來,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老新鎮鎮長魏澤雄表示,目前該鎮正深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以蝦稻產業強鎮興村富民為抓手,奮力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