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中國多地正在對超時加班問題加大整治力度。3月份以來,已經至少有北京、山東、安徽、河南、廣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9個省份人社部門宣布,集中排查整治超時加班問題。(3月29日中國新聞網)
近日,北京市人社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工時和休息休假權益維護工作的通知》,在3月15日至5月15日期間,在全市組織開展工時和休息休假權益維護集中排查整治,聚焦重點行業企業,集中排查整治超時加班問題,依法保障職工工時和休息休假權益。
隨后,山東、安徽、河南、廣西、青海、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也紛紛出手,開展超時加班集中排查整治,也是持續到5月15日,為期2個月左右。
如此大規模、長時間對超時加班問題排查整治,這在近年來是頗為少見的。從各地公開發布的信息來看,作為超時加班問題重災區的互聯網企業等成為重點檢查對象。
員工苦超時加班久矣。在近年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紛紛為此發聲,呼吁遏制超時加班。全國政協委員李國華調研發現,從2019年到2021年,“996”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尤其在某些行業存在普遍制度化和嚴重超時化加班現象。他建議對“996”工作制進行監管。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同樣建議加大監管非必要長時間加班,“有些崗位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不得不在八小時工作制基礎上適當延長工作時間,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企業為了‘996’而置員工的身心健康于不顧,這是絕對不行的。”
2021年,最高法、人社部聯合發布超時加班典型案例,明確“工作時間為早9時至晚9時,每周工作6天”的內容,嚴重違反法律關于延長工作時間上限的規定,應認定為無效。
從明確“996”嚴重違法,到開展超時加班整治,可見加班已不再是單位的“家務事”,要被依法糾偏了。目前,各地的超時加班整治行動,主要是針對強制加班、制度化加班等突出問題,將追責乃至曝光重大典型違法案件。相信通過以案說法,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也要注意的是,糾偏當前畸形加班文化,光靠集中整治恐怕還不夠。運動式執法固然雷聲大、雨點也大,能在加班問題上規范一陣,也可能在一陣風過后,超時加班又會故態復萌,出現反彈與回潮。因此,如何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引導企業培育以人為本的文化氛圍,切實站在勞動者的角度,保障勞動者體面勞動,這個更顯重要。
同時,也要糾正一些“被加班”與“偽加班”的不良現象。所謂的自愿加班與偽加班因為隱蔽性強,不易被發現與查處。諸如企業明面上是沒有制度性加班的,但通過薪酬與考核的規則設計,迫使員工“自愿”加班加點,以多勞多得。還有的是布置加班很巧妙,比如網友反映的,上級部門周五發通知,下周一檢查工作,下級部門不得不犧牲雙休來準備。也有的專門在休息日開展培訓之類。還有的是上司沒有下班,員工就不能離開辦公室,或者是將平時該干的工作放到下班之后來干,形成一種“偽加班”現象,這種加班純是做樣子,也讓人身心勞累。
有代表、委員也提到,由于我國法律目前對“工作時間”的界定相對模糊,在實際中產生了大量介于工作與休息狀態之間的時間,比如早會晚會時間、培訓時間、待命時間等。而“無論是何種工作形式,都應依法限制加班時間。”
愿此次集中整治超時加班,能從根本上推動改變“畸形加班”現象,在全社會掀起營造健康工作的良好氛圍,也就值得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