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曾莉、通訊員楊岑)對乙酰氨基酚(APAP)是最常用的解熱鎮痛藥之一,過量使用該藥物是最常見的藥物中毒,也是全球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而其發生機制一直不明。近期武漢大學兩大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攜手,初步揭開這一“謎底”。
3月21日,國際肝臟病學頂級期刊《肝臟病學》(Hepatology,IF=17.425)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國家杰青宋質銀教授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孟慶濤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題為《肝細胞Sam50的缺失誘導心磷脂依賴的線粒體膜重構繼而引起線粒體DNA釋放及肝損傷》“LossofSam50inhepatocytesinducescardiolipin-dependentmitochondrialmembraneremodelingtotriggermtDNAreleaseandliverinjury”的論文。
這一研究成果發現:由于一種線粒體外膜轉位酶SAM50的缺失(或減少)而引起心磷脂外化,是肝細胞線粒體DNA(mtDNA)釋放并誘發肝損傷的信號。這一成果為治療對乙酰氨基酚(APAP)肝毒性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和理論依據,也為多器官功能損傷的分子機制及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孟慶濤介紹,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藥物及保健品已超過30000種,其中明確可以引起肝臟損傷的藥物已超過1000種。因此,藥物性肝損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
前期研究發現,對乙酰氨基酚(APAP)過量會導致人體線粒體氧化應激、功能障礙,最終導致肝細胞壞死和肝損傷。雖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線粒體在APAP誘導的肝損傷中具有作用,但APAP導致DAMP(損傷相關分子模式)釋放和隨后的肝損傷的機制仍不清楚。
在本項“生命科學+醫學”的聯合研究中發現,線粒體外膜轉位酶SAM50在維持肝細胞線粒體膜完整性和肝細胞線粒體DNA穩定性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在小鼠模型中進行的實驗顯示,SAM50缺失會導致心磷脂外移(內膜至外膜),并最終誘發小鼠肝損傷。此外,在對乙酰氨基酚過量造成肝損傷的模型研究中,如果將Sam50蛋白顯著上調可降低mtDNA的釋放,進而緩解過量對乙酰氨基酚所造成的肝損傷。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支持,同時也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前期研究成果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延。
據悉,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高度重視以科技創新推動人民健康事業發展。醫院近期與武漢大學相關學院密切交流合作,成立醫工融合研究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創新研究院,計劃成立分子醫學研究院、醫學遙感信息研究院等研究院,力促學科融合,旨在融合高端人才技術優勢,攻關迫切需要解決的臨床問題。此研究成果也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麻醉科響應“交叉融合”戰略,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為目的,與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化學院和物理學院合作結出的首個重要科研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