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通訊員 周源皇 曾蘊儀 韓香
農村社區人員居住復雜,基層干部人手不足,治理難度較大。湖北省棗陽市楊垱鎮在中心社區探索構建“互助網格”治理模式,推行“四互”行動(治安互防、困難互幫、矛盾互調、環境互清),以“自治”為切口撬動“三治融合”,走出“黨建引領、群眾參與、互幫互助、共建共享”基層治理新路子。
10戶居民建一個“互助組”
“按照便于組織、便于管理、便于服務的原則,我們采取1+5+10模式。”中心社區支部書記趙偉介紹,他也是一名“總戶長”。
將社區就近連片的10戶居民劃分若干網格成立居民“互助組”,在“互助組”中推選一名熱心負責的先鋒黨員作為“互助組長(分戶長)”,在每5名分戶長中推選產生1名大戶長,總戶長由黨支部書記兼任,形成從支部到戶長到居民的鏈條式管理,構建一條“社區黨支部(總戶長)—大戶長—分戶長(互助組長)—居民群眾”治理主軸,建成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三級包聯架構。楊垱鎮中心社區共成立36個互助組,推選出36名互助組長(分戶長),5名總戶長,服務居民535戶1945人,通過細化基層單元“神經末梢”,以“互助組”為單位精細化開展“四互行動”,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米”。
一張公示清單
記者看到,小區公示欄里,“互助組”范圍、分戶長姓名及聯系電話、居民姓名及負責事項、月度評比情況等基本信息,一清二楚。
據介紹,這也是為方便群眾聯系,接受社會監督。明確“互助組長(分戶長)”主要職責為政策宣傳發動、環境衛生整治、社會綜合治理、公益事業發展、鄉風文明建設“五管”責任;帶領網格居民常態化開展“四互”行動,進行困難群體互幫互助、鄰里糾紛互相調解、安全隱患自發排查、環境衛生輪流清掃,共同織密社區治理的“互助網”。自開展“四互行動”后,中心社區信訪量大幅下降,居民幸福水平不斷上升。2022年以來,累計排查調解矛盾糾紛18件,解決居民生活困難問題21件,信訪問題較去年同比下降60%。
一套考核流程
實行“周自查·月評價·季總結·年表彰”制度。每周一按照“動態管理、臺賬推進”的方式,以社區居民群眾需求為導向,圍繞治安互防、困難互幫、矛盾互調、環境互清4個方面建立問題臺賬,周末動態銷號,確保“互助”實效。
每月由社區黨支部牽頭,召集大戶長、分戶長集中評比打分,按照優秀30%、一般40%、差30%的比例排名評比,獲得優秀的在公開欄張貼小紅旗。
每季度開展一次聯絡會,對各自網格“四互行動”開展情況、問題矛盾、社情進行梳理,討論、協商解決相關問題。
年底對每月評比情況進行匯總,對獲得小紅旗最多的前三名大戶長、分戶長頒發榮譽證書,對表現突出的互助網格居民授予大紅花。
2021年底中心社區共評選12戶“紅旗家庭”,并在居民代表大會上為他們進行集中頒獎。通過挖掘社區居民“自治潛力”,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打開互助互惠互信的基層治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