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員正為“種魚媽媽”打標
國內最大的增殖放流站
馴養繁育廠房和循環水工藝的網箱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關前裕 通訊員 葉相成
位于丹江口市的中線水源公司丹江口庫區魚類增殖放流站,是中國目前人工放流規模最大、放流種類最多的淡水魚類增殖放流站。
初春時節,極目新聞記者前往采訪,公司庫區管理部相關負責人付昕興奮地介紹:“每年放流325萬尾魚苗,個頭4至15厘米,有青、草、鰱、鳙、鳊、魴、中華倒刺鲃等13個魚種,必將有效修復丹江口水庫生態。”
丹江口水庫魚類資源豐富,為何還要連續增殖放流?科研人員又是怎樣為“魚媽媽”助產、幫“魚寶寶”們長得強壯?
種魚
防止“近親繁殖”
遺傳檔案有管理
“快來看!我們正在給種魚打標,就是在給“魚媽媽”設置獨立身份的標簽。”站內負責技術運營的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的專家們,正在對剛從襄陽購回的一批種魚打標。
取鱗片、取鰭條、消毒、量尺寸……技術人員曾昌手持打標器、卷尺等器材,與同伴合作的一連串動作干凈利落。
“取鱗片是獲取種魚齡、取鰭條是給種魚做DNA鑒定……”曾昌說,通過對親魚和苗種的全程遺傳檔案管理,保證魚種遺傳的多樣性,可實現后續對放流效果的評估。后期還有人工干預,助力“魚媽媽”優生優育,防止“近親繁殖”。
占地73畝的丹江口庫區魚類增殖放流站,建有64個養殖池,其中12個種魚馴育池,12個放流苗種大棚培育池,40個放流苗種露天池。
中線水源公司是中線水源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的項目法人,為推進庫區水生態系統平衡,于2017年建成增殖放流站投運。站內魚苗的馴養繁育設施采用全循環水工藝,以“零排放、零污染”實現人工繁育魚苗和水質保護的雙重目標。
站內技術人員趙鵬說:“放流站的建設,就是著力構建長江大保護長效機制,在漢江流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生態廊道。”
打標等預處理后的種魚,放入馴育池,以快速適應丹江口水庫周邊環境。到初夏時,技術人員會扮演更為柔情的角色——為“魚媽媽”助產,對種魚進行人工繁殖與催產孵化。
零排放
養殖水層層過濾
尾水不進大庫中
平緩的坡地上,一座座現代化魚類馴養繁育廠房,拔地而起;一口口循環水工藝建設的網箱集中連片,猶如阡陌縱橫。
記者放飛無人機,從高空俯瞰丹江口庫區魚類增殖放流站,水色連著天色,一個高科技打造的魚類繁殖基地徐徐展開。
付昕介紹,一般140平方米的水池,養魚約1000尾,“但我們借助科技高密度養殖,達到10萬尾,是一般養魚場的100倍。”
養殖密度高了,如何保證庫區水質安全和魚兒活性?付昕指著養殖池旁一個個小水泥池告訴記者:“每4個養殖池中間,都建了一個污水處理系統。養殖廢水流入沉淀池、物理過濾池、生物過濾池、紫外線消毒池……經層層處理后重返養殖池實現循環利用,每年可節約用水近10萬噸!”他說,最后少量養殖尾水會進入末端沉淀池,沉淀后再用于農業、綠化灌溉。如此一滴污水也不外排,真正實現養殖廢水零排放,確保庫區水質安全。
剛孵出的小魚苗對氣溫等環境適應性差,技術人員會將“魚寶寶”置于大棚培育池,每天提供雞蛋清等食物精心喂養。到晚上,他們會打著手電筒,查看“魚寶寶”的活性狀況。待小魚苗長至2厘米左右時,再轉移到魚苗露天池,經受風吹雨打磨煉。到當年的9月至12月間,這些優生優育的魚苗,會分批次放流到丹江口水庫。
繁育
要為魚媽媽助產
還要野馴魚寶寶
丹江口水庫魚類資源向來豐富,為什么還要為“魚媽媽”助產?
付昕告訴記者,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的力度前所未有,對上游梯級水庫群的生態調度,也成為一項重要工程。為此,長期在增殖放流站工作的水利部的這些專家們,擇機開展對青、草、鰱、鳙四大家魚為代表的魚種進行人工繁育魚苗。
“用人工干預實施上下游魚類基因交流,拓展上游漁業資源,增加水生物物種多樣性。”趙鵬說,“四大家魚”往往在發情和產卵時,對水的增量相當挑剔,需要一定的漲水和流速的刺激才可以進行產卵。比如,草魚就需要超過0.8米/秒的流速和400立方米/秒的水通量刺激才能產卵。
趙鵬介紹,放流前3天,要對魚苗進行拉網或網箱高密度耐受性鍛煉,“這種野化馴養,是做好‘怎么放’的關鍵。此外還要進行品種、規格及數量的抽樣檢驗,對健康狀況也要檢驗。”
早在2018年,增殖放流站首次試放流,當時放了魚苗12萬尾,包括鰱、鳙、魴、中華倒刺鲃等品種,規格4至15厘米。這些魚苗都是站內人工繁育,并全部通過了檢疫檢測,放流全程進行了公證。這次試驗結果表明,流域水工程生態調度對促進四大家魚類自然繁殖效果明顯,流域生態保護成效良好。
增殖
放流踐行生態保護
五年放了580萬尾
生態調度,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流域生態保護需要持之以恒的堅守。下一步,增殖放流站將科學地進行大規模孵化養殖,放流規模為每年放流4厘米至15厘米的魚種不少于325萬尾,漢江上游“水花”的孵化10000萬尾。
據了解,丹江口大壩建設使庫區上游魚類產卵場受到限制,上下游魚類不能進行遺傳基因交流。增殖放流站的建立,就是通過人工干預方式,實施上下游魚類基因交流,從而實現拓展上游漁業資源,增加水生物物種多樣性目標。與此同時,這些濾食性魚類,以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為食,不需要額外投放人工餌料,還能“帶”出水中的氮、磷等化學物質。
數量豐富的魚類,對凈化丹江口庫區水質、防止水生植物爆發、緩解水體富營養化有良好作用。技術人員表示,就是在水質長效管護的力量中,增加了一支不眠不休的“清道夫”隊伍。
隨著漁業資源增加,丹江口庫區水質逐步獲得改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來,水質一直穩定在Ⅱ類以上,優質的“南來之水”源源流入北方千家萬戶。截至今年1月30日,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451.18億立方米,顯示出巨大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沿線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滿。
去年底,中線水源公司2021年第五批80萬尾增殖魚苗放流至水庫,標志著丹江口庫區魚類增殖放流站首次達到年度放流325萬尾的設計規模。
為魚兒助產,為生態增彩。一條魚看似尋常,325萬尾魚兒的工程,踐行的是長江大保護重要使命。據統計,自丹江口庫區魚類增殖放流站投運以來,5年已組織放流活動8次,近千人參與,累計放流各品種的魚苗達580.75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