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磊 通訊員 邱舒 胡思潔
3公里跑道,可連通世界;1元錢投入,可拉動8元錢的航空產出。
臨空經濟是全球公認的經濟引擎,是國內外城市爭搶的“天機”。湖北不臨邊、不靠海,要開放、要與世界經濟接軌,必須依靠航空。
當前,武漢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申報工作正全速推進。空港中心超5A甲級寫字樓、國航湖北基地總部、臨空新城第一學校等均已建成投入使用;比亞迪刀片動力電池、航發智慧城高端酒店、天河國際會展中心等產業配套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示范區全年計劃新開工項目72個、總投資1560億元。以港促產、依港建城、以產興城、產城強港的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武漢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呼之欲出。
【港】
空鐵雙樞紐 內陸“新沿海”
近日,沿江高鐵天河站宣告落地臨空經濟示范區,與天河機場共同打造空鐵綜合交通樞紐,共建內陸地區開放“新沿海”。
“樞紐機場,是臨空經濟動力之源。”湖北機場集團負責人介紹,天河機場目前共開通國內外航線257條,可直航全球五大洲主要城市。2021年,天河機場旅客吞吐量198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突破31.6萬噸,增幅均居中部第一。天河機場第三跑道建設和T2航站樓改造等工程也在推進中,進一步加強客貨運能力。
2021年9月10日,天河機場B型保稅物流中心開工。“項目填補了武漢空港保稅物流空白,生鮮等產品到了保稅物流中心,可簡單加工后直接銷售,不用輾轉其他冷鏈中心。”項目運營主體——武漢航港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波介紹,B型保稅物流中心整體投產運營后,將成為華中地區冷鏈、醫藥、跨境電商國際貿易與采購中心,打造華中首個進口醫藥口岸。
總投資150億元、占地2000畝的玉湖冷鏈(武漢)交易中心也將于今年4月開工建設。玉湖冷鏈武漢公司董事長王澤稱,該園區建成后,將是華中最大的冷鏈物流交易園區,輻射華中六省。
【產】
高端產業集聚按下“快進鍵”
產業,是臨空經濟的發展之根。
臨空產業園內,周大福珠寶文化產業園二期,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周大福一期,2021年實現年產值95億元,二期將建成集珠寶加工制造、研發培訓、展示銷售于一體的周大福華中總部,預計2023年竣工,年產值突破200億元。
落戶黃陂6年的比亞迪,計劃投資100億元,打造華中最大刀片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年產能30GWh,產值達120億元。2022年6月,兩條生產線將全面投產。
據悉,武漢臨空經濟示范區將著力打造“3+3+3”的現代臨空產業體系:即航空維修制造、航空服務保障、航空物流等航空運輸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等臨空高新技術產業;總部經濟、臨空會展、文旅商貿等臨空現代服務產業。到2025年,臨空產業產值達1000億元,現代臨空特色產業體系初步建成。
【城】
打造武漢城市圈北部支點
示范區內,施工機械的聲音始終不曾消散。區域內首家五星級酒店航發鉑爾曼將于今年底運營,武漢六中國際部新校區武漢康禮高級中學將于今年9月開學,三甲綜合醫院武漢第一醫院臨空分院也將于今年主體結構封頂,高品質生活配套日趨完善。
據悉,此次集中開工的基礎設施項目中,臨空快速通道、航城西路等道路均為跨府河通道,連接武漢主城區。連通孝感的航孝大道也已開工,同步帶動城市圈發展。
“武漢臨空經濟示范區的建設,可有效發揮武漢‘龍頭’引領作用,加強同鄂州、孝感等臨空經濟區的協同合作,推動城市圈更好地參與國際交往和國際合作。”武漢臨空投黨委書記黃峰充滿期待。
黃陂區主要負責人表示,該區將錨定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的北部支點定位。目前,武漢臨空經濟示范區總體方案已通過國家發改委評審、即將獲批,示范區將在建設航空客貨運“雙樞紐”門戶、臨空產業創新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引領、綠色發展先行先試4個方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助力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專家觀點
以點帶面,帶動武漢城市圈發展
——訪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
曹允春,中國民航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編制過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機場集團等機場臨空產業、空港物流規劃,被稱為“中國臨空經濟第一人”,也是武漢臨空經濟示范區的產業規劃編制者。
他說,天河機場,是武漢“1+8”城市圈唯一的國際客運門戶,也是集客貨運、機場高鐵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將以點帶面,帶動城市圈發展。”
當前,湖北省正在打造武漢天河機場和鄂州花湖機場航空客貨運門戶“雙樞紐”。對此,曹允春稱,花湖機場以貨運為主,天河機場則客運為主、貨運為輔,兩大樞紐機場將實現有效互補。他建議,武漢臨空經濟示范區應加快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的建設,推進更多高端酒店、三甲醫院和國際學校落地,引入更多高科技產業、頭部企業,強鏈補鏈,進一步提升臨空產業集聚度。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