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博
通訊員 趙生迷 張寶訓
近日,湖北恩施市首批春茶進入采摘期,恩施玉露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蔣子祥,每日早早趕到茶園,手把手指導茶農采摘鮮葉。
他告訴記者,鮮葉進入茶廠后,經過攤放、蒸汽殺青、整形上光、焙火提香等八道工序后,帶著清香的玉露茶款款而出,被打包發往世界各地。
恩施玉露和利川紅是楚茶的核心代表,近年來已成為湖北外事活動的重要用茶。地處神秘的北緯30°的恩施州,生態條件優越,土壤天然富硒,茶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是湖北省最大、全國地級市第四大茶葉種植基地。近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恩施州田間地頭和茶葉交易市場,探訪“一紅一綠”爆紅后的恩施茶產業。
一盞茶酬四海知音
恩施市白果鄉長鷹壩村村民正在采摘“明前茶”
“喝了這杯茶,就像感受到湖北的春天。”2021年4月12日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別推介活動現場,以恩施玉露、利川紅等為代表的湖北茶葉產品集體亮相,多名外賓為“茶香”駐足,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副代表鄭道端起一杯恩施玉露,品嘗后贊不絕口。這是繼2018年作為“東湖茶敘國事活動用茶”迅速走紅后,恩施玉露與利川紅再度亮相世界舞臺。
條索緊細、圓直,外形白毫顯露,色澤蒼翠潤綠,蒸汽殺青為恩施玉露;紅茶湯開始紅艷明亮,微涼后呈現淺褐色或橙色乳酪狀,加熱后湯汁還原紅艷明亮,就是利川紅茶的“冷后渾”。
據考證,恩施玉露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間,由茶商藍耀尚在今恩施市芭蕉鄉所創,其采用的蒸青古法工藝源于唐朝,制作過程延續陸羽《茶經》所載“蒸之”“焙之”工藝進行制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不僅改團、餅茶為散茶,還獨樹一幟創制了針形茶,其產品緊圓、挺直、色綠,溫潤如玉,故最初稱“玉綠”。
1939年,中國茶葉公司恩施實驗茶廠慶陽分廠廠長、湖南人楊潤之發現并改進了“玉綠”制作技藝,與當地人溝通時因語言差異將茶名誤稱“玉露”,遂以“玉露”定名。后楊潤之自建茶廠,專業生產恩施玉露,為擴大生產規模,廣招學徒,增加產量,恩施玉露制作技藝由此傳開,流傳至今。
利川紅茶,在2012年8月前被稱為“利川宜紅”,是有著近200年歷史的中國四大工夫紅茶——宜紅工夫茶的重要組成部分。
19世紀中葉,利川茶農開始加工出口紅茶,后來,隨著宜昌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湖北西部地區大量加工紅茶外銷,利川茶區家家種茶樹、戶戶制宜紅,利川毛壩成為出口宜紅工夫紅茶的核心產區之一。
近年,在傳承幾百年紅茶制茶工藝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經萎凋、揉捻、發酵、理條、干燥等工藝精心制作,利川紅以“形美、色艷、香高、味爽”而成為現代紅茶的經典,同時也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一片葉托起致富夢想
茶商在茶緣邊收購采摘的鮮葉
春茶是恩施農民新春的第一筆現金收入。3月26日,武陵山茶葉交易市場正式開市,全國各地的茶商聚集在此,小貨車、皮卡車、小轎車擠擠挨挨,纖嫩如雀舌的茶芽堆成綠色小山,看茶、聞香、議價,現場一派繁忙。
“今年茶葉零售價格比去年高了100至200元!”恩施市芭蕉朱砂溪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廖世成當日十分忙碌,不一會就賣出去價值1萬多元的恩施玉露。他說,3月中旬他便收青加工進行茶葉銷售,目前銷售額已超10萬元。開市不到一小時,恩施某茶企負責人張巍迎來了五六俺客商,訂購出去了200斤特優級恩施玉露。據統計,開市當天,市場吸引了外地釆購商62家,本地供貨企業50余家,當日交易量10余噸,交易金額700余萬元。
在宣恩縣曉關侗族鄉桐子營村經營茶園的楊長均告訴記者,他承包了20畝茶園。這幾日采摘高峰期,他需按斤計發工錢,每公斤60元左右,手速快的村民一天能掙300多元。
“我們15號開始采春茶,一天可以采3斤左右,快的可以采4斤,一天能賺150到200塊錢。”鳳縣舊司鎮黃土壩村民尹秀兵今年73歲,他家四、五畝地都種上了茶樹,每年靠采售茶葉獲得的收入可達2萬多元。
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恩施州茶園總面積達180萬畝,綜合產值170億元,帶動80萬茶農增收致富,茶產業已成為帶動恩施州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鍛造“航母”,抱團“出海”
今年3月,恩施玉露、利川紅兩大茶品牌相繼迎來大動作。利川紅茶業集團、恩施玉露茶業集團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掛牌成立。兩大茶業集團都均由政府控股,民營企業參股的新型混合所有制企業。
剛忙完組建,利川紅產業集團便馬不停蹄地投入了春茶收購工作。該集團董事長周鵬介紹,眼下進入明前茶的采摘高峰期,企業將聚焦春茶收購,聯合各茶企做好資金籌措和加工技術培訓等相關工作,不斷拓展銷售渠道,努力讓茶農增收,實現茶產業開門紅。
“成立集團將讓利川紅品牌叫得更響。”利川市茶產業協會會長、利川星斗山紅茶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卓萬凱表示,集團將在基地建設、技術改造、品牌推廣、渠道拓展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而不是與原有茶葉企業爭市場、爭資源、爭政策。
3月16日,湖北利川紅產業集團與利川62家茶企在市農業農村局四樓會議室簽訂合作意向協議,兩方將按照利川紅團體標準,堅持企業自愿、統一工藝、依質論價、統一購銷的原則,集中打造提升品牌運營能力和拓展市場渠道,逐步完善“集團+企業+基地+茶農”的鏈接機制,為該市實現百億茶產業奠定了基礎。
恩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組建恩施玉露茶業集團的基礎上,恩施市還將培育大宗茶精制企業,爭取支持政策,培育本地或引進外地大宗茶精制加工市場主體,打造出口茶加工基地;建立良種茶苗繁育體系,加強茶葉基地品種改良,改造低質低效茶葉基地1萬畝,建設高標準改造基地500畝。
恩施州政府負責人表示,依托恩施玉露集團、利川紅集團等企業集團和聯盟,推動恩施州茶產業全面提質增效、提檔升級,力爭用5到10年時間將“恩施玉露”“利川紅”打造成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