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田佩雯、通訊員彭偉、吳江龍)4月2日,記者從武漢大學獲悉,該校醫學研究院、中南醫院醫學研究院、教育部免疫與代謝前沿科學中心張金方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發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新成果:通過抑制泛素特異性蛋白酶8(USP8),重塑腫瘤免疫微環境,使冷腫瘤變成熱腫瘤,從而提高腫瘤免疫治療效果。
武漢大學醫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熊文君和美國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助理研究員高學良為論文第一作者,張金方教授和美國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王海珍教授為通訊作者,武漢大學為第一署名和通訊單位。
什么是“冷/熱腫瘤”?人體免疫系統是一道堅固的防線,當人體發生腫瘤時,被激活的免疫T細胞浸潤到腫瘤后,可殺傷腫瘤細胞,這便是腫瘤免疫療法的原理。張金方表示,簡單來說,免疫T細胞浸潤少的被稱為冷腫瘤,其免疫微環境就像一片沙漠,免疫療法在此難以開展;與之相反的熱腫瘤,內部浸潤大量T細胞,“生態環境”較好,更適合腫瘤免疫藥物發揮作用。
“數據表明,在使用免疫療法的肺癌患者中,總體有20-30%熱腫瘤患者的腫瘤能夠消退、甚至痊愈。因此,如何能使腫瘤‘冷’轉‘熱’,提高患者對腫瘤免疫療法的響應率和治療效果,是當前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問題。”張金方說。
針對這個問題,張金方和研究團隊發現,通過抑制去泛素化酶USP8的功能活性,激活細胞內免疫信號通路,可以達到重塑腫瘤免疫微環境的目的,使冷腫瘤轉變成熱腫瘤,顯著提高腫瘤免疫治療效果。張金方提到,在應用這項成果的臨床前實驗中,可以把荷瘤小鼠的生存率從20%提高到60%,該研究也將為臨床上開發新的腫瘤免疫聯合治療方案提供分子基礎和理論支持。
2018年在美國哈佛醫學院任講師時,張金方在Nature(《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闡述了靶向細胞周期激酶CDK4/6的抑制劑調控免疫檢查點PD-L1,為腫瘤治療提供了新方式。這項研究也為他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可以通過尋找新的治療靶點,重塑免疫檢查點和腫瘤免疫微環境,達到提高腫瘤免疫治療的效果。2019年初,張金方回國后,便著手開展相關研究,經過3年多的潛心鉆研,這項成果終于出爐。
張金方介紹,放療、化療是治療腫瘤的傳統方法,缺陷在于“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造血干細胞、毛囊等增殖較快的正常細胞也被殺死。而免疫療法則是最近幾年興起的腫瘤治療新方法,該方法不是直接殺死腫瘤細胞,而是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來達到殺傷腫瘤的目的,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減緩痛苦,而且還有治愈腫瘤的可能。“之前的研究成果已有多個臨床試驗正在開展。未來,我們還將繼續探索抗腫瘤免疫聯合用藥新方法,希望通過免疫療法,給更多腫瘤患者帶來希望。”張金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