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評論員 沈素芬
春雨霏霏,草長鶯飛,又到一年清明時。每年這個時候,很多中國人會不遠萬里趕回家鄉,祭祀先祖,緬懷逝者。
關于“死亡”,有一位哲人曾說過,人會經歷三次死亡的歷程:第一次是生物學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在他的葬禮上,親朋好友都來與他告別,從社會性來講,他死了;第三次是當他被所有人遺忘的時候,一個人才真正地死了。
死亡的背后是遺忘,而遺忘是人的天性。隨著歲月的流逝,過去的事情,人們記得的會越來越少。過清明節,正是為了“銘記”。
我們銘記先人和祖宗,更緬懷英雄和先烈。因為正是他們的犧牲和奉獻,才換來今天祖國山河的無限壯麗。
繪圖:徐宇瑨(東方二次元)
在新中國的奮斗歷程中,為民甘做孺子牛”的基層救助站工作人員許帥,曾把大愛無私奉獻給困難群眾,他因病去世后捐獻了遺體和眼角膜,完成了“救助生涯的最后一站”;
患癌的浙江鄉村女教師陳瑩麗,在生命最后的日子忍痛給畢業班的孩子上完“最后一課”,短暫的人生軌跡涌動著觸動靈魂的深沉力量;
黃繼光、邱少云們用生命詮釋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雷鋒、時傳祥們用一輩子踐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王進喜、蔣筑英們用拼了命的奉獻讓祖國強大、人民幸福……
他們離世時大多風華正茂,卻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有人說,墓地是思考人生的最好地方。站在墓前與先烈隔著時空對話,人們禁不住會發出深沉的叩問:是什么樣的力量引領著他們、支撐著他們,讓他們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
答案是為了千千萬萬人的幸福,他們勇往直前以赴之,斷頭流血以從之。
清明時節,讓更多的下一代了解英雄故事,十分必要。因為,英雄們不僅引領了歷史車輪,他們身上閃亮的精神光芒,也可以穿過歲月、直抵人心。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紀念先烈最好的方式是什么?那就是繼承其精神,踐行其理念。每一個中國人,努力在自己的位置上擔當有為,增強奮斗本領,凝聚力量,國家和社會未來的發展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