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胡長幸
4月3日,去八疊山給長者掃完墓的東湖高新區豹澥街退休教師馬志宏,在回家的路上繞了一腳,中途去了街道公益白事服務點“德孝堂”,他想找工作人員了解3月份這里敬送88歲抗美援朝英雄程爹爹最后一程的事情。
當時,德孝堂按照現有條件最高標準,免費派人派車將其靈柩接過來,免費為其家屬提供吊唁場地、喪葬用品,然后護送其到殯儀館,最后歸于八疊山公墓。
農民變市民、村灣變社區后,有喪葬需求的居民,在還建小區環境中,不得不占用小區道路或者地下車庫辦白事,容易產生驚擾四鄰、消防安全等問題。德孝堂獨立設置于還建小區外,由當地村集體經濟出資建設,為所有福利院老人和特困家庭免費服務,它的出現,還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探訪
德孝堂其實是街道白事堂
4月3日,記者驅車前往豹澥街道,探訪這個一聽名字就能讓人多少聯想到其用途的德孝堂。對,是弘揚美德、尊老盡孝的白事堂。
德孝堂位于豹澥新城的東南側,神墩一路和滬渝高速之間的山坡上,北側馬路對面是神墩橋社區,距離一兩百米遠,南邊的小樹林與武漢外環線隔開。從建筑材質來看,這可能是一座臨時服務設施,主建筑為一個高約7米的鋼架梁結構大廳,右側還有2間活動板房。
記者走到大廳門口,只見地面豎著掃健康碼、出示行程碼的提示牌,門內右側小活動板房上貼著管理制度、客戶須知、工作流程等服務公示,關鍵信息就是:這里場地、水電免費,可以為豹澥還建小區內的喪戶提供免費接運服務,但是喪戶在這里辦白事要移風易俗,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不能有使用高音喇叭哭靈等擾民行為,此外辦酒席一次性不能超過50人。
人走在里面,四壁和頂棚都有采光、通風窗,絲毫沒有陰暗、密閉的感覺。
“大廳內四角各有1個悼念室,中間兩側有相對獨立的宴席區,最里面是廚房區,能同時容納4組廚師做菜。不過現在由于防控原因,我們盡量規勸喪戶少辦或者不辦酒席。”蘇能是這里的負責人,代表豹澥街潛力村集體公司潛力商貿打理日常事務,從啟用一直到現在。
起因:
農民上樓后有白事在地下車庫辦
為什么要臨建這么一個白事堂?
蘇能帶記者探訪大廳,告訴記者:得益于東湖高新區產業的高速發展,豹澥街道從農村集鎮轉變為還建新城,據他了解,今年這個街道9成以上的農民都成了居民,包括近1萬人的60歲以上長者,都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條件。
“哪怕‘洗腳上樓’了,原住民家庭都有長者老去的那一天,按照傳統葬俗敬送老人最后一程,還是他們想做的事情。不過,原來的村灣民宅好辦白事,還建小區沒有專門場所去實現。”馬志宏介紹,從2012年至今,原住民陸續搬入小區,如果出現白事,要么在樓上家里辦,要么選擇占用小區道路或在地下車庫里辦,都比較尷尬。
他表示,合理的葬俗,體現了敬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只是生活環境變了,需要移風易俗,否則變成擾民行為,還帶來消防和食品安全隱患。比如,占用小區道路辦白事,影響居民正常通行不說,連續三天燃燒煙花爆竹會污染環境,送別哭靈會驚擾居民。
選擇在地下車庫辦,用煤氣炒菜油煙排不出去,用消防栓來水做飯存在健康安全。“特別有些年輕女性晚上開車回來,都不敢停在辦過白事的地下車庫。”他說道,也曾經有燃放爆竹傷人的事情發生,幸好沒大礙。
服務
用公益節儉服務尊重逝者尊嚴
“大概是2016年,街道和改制村開始計劃擇址分別建設紅事堂和白事堂,2018年,白事堂建成了。”在大廳,蘇能向記者回憶,當年,潛力商貿投入村集體經濟所得300萬元興建豹澥殯葬服務站,也就是現在的德孝堂,他被村里叫回來牽頭管理。
據了解,考慮到這是城鎮化、市民化過程中的過渡型服務,以及實用性、經濟性原則,德孝堂以臨時建筑性質建在村鎮集體用地上,堅持公益服務、保本微利的運行模式。
記者在現場的服務卡看到,這里可以承接豹澥街道白喜事活動,提供一套龍服務,除了承諾場地、水電和街道范圍內接送項目免費外,冰棺、壽衣等白喜事物品,低于市面價提供。
蘇能解釋,除了最開始的場地建設等費用以外,村里以前每年補貼近20多萬元,用于支持這里的場地、水電、車輛和人力等開支,為省成本,人員都是兼職的,并承諾對街道所有福利院老人和特困家庭免費。另外,最低價為其他村民服務,但收費項目自愿,不強求。
“3月份街道抗美援朝英雄程爹爹過世后,這邊派了8個人開車將遺體接到德孝堂,安排了最大的悼念廳,提供堂內最好的冰棺,當天第一個送去殯儀館,最后送去陵園,代表街道送老人家最后一程。”蘇能說,這趟服務沒有讓老人家屬花一分錢。
德孝堂的出現,也受到居民的歡迎。馬志宏介紹,它投用以來,街道還建小區的白事,大多會來這里辦,因為場地寬敞不擾民,更重要的是,它還是用最節儉的方式,讓逝者最后的尊嚴得到最大尊重的地方,炸鞭、哭靈等不合時宜的陋俗也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