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林楚晗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又是一年清明時,農歷三月初五,清明節,亦稱踏青節,二十四節氣之一,有清潔明亮之意。當此時節,草長鶯飛,氣清景明,萬物生機勃勃,它不僅是人們踏青游玩、享受春光的美妙時節,也是一個中華民族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傳統節日。在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怎么由來的?清明節又有哪些習俗呢? 4月2日,江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江漢大學非遺研究中心主任莊桂成接受極目新聞記者專訪,為讀者詳解。
只知清明節,可知寒食節?
清明節是如何由來的呢?說起清明節的由來,莊桂成告訴記者,清明節歷史十分悠久,最早能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先祖信仰與春祭禮俗。“現在的清明節是融入了寒食節,原本清明節與寒食節是兩個節日,后來民間逐漸將它們合二為一,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如果現在問年輕人寒食節是什么,可能很少人能回答上來,但其實這個節日曾在中華大地上了延綿了兩千多年,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更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只因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已悄悄地融入了清明節。
莊桂成告訴記者,寒食節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介子推而設立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寒食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干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稱為“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
歷史上,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節前一二日。因為兩節時間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雖在當下,寒食節鮮有人知,但人們約定俗成,不在清明節當日祭祖,而選在其前一兩日掃墓,這也是寒食節習俗的痕跡。
掃墓祭祖是最重要的一項習俗
在清明節眾多習俗中最重要的一項也是沿襲久遠的習俗就是掃墓祭祖,這是從古代社會開始上至皇親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認同的傳統習俗。莊桂成告訴記者根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的時候,祭祖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每逢清明時節,家家戶戶到墳前祭奠先祖,有的地方將銅錢狀紙錢連成串掛于墳頭,湖北多地的古籍也都記載了這一傳統,如《黃州府志》記載:“清明,郡之民各于是日祭掃墓下,祭畢宴飲,掛紙錢于冢上而去。”《枝江縣志》記載:“拜掃墳墓,掛紙錢于竹枝。”《隨州志》也記載:“作紙幡掛于墳上。”這多是由清明前的寒食禁火風俗所致,紙錢只能象征性掛起來,表示生者對死者的懷念。后來隨著寒食禁火習俗的松懈,火在祭祀時顯得尤為重要。
在談起清明為什么會定在草長鶯飛的四月時,莊桂成教授表示因為清明正是初春時節,草木萌生,而且雨水豐富。人們擔心先人的墳墓長滿荒草或者因為雨水沖刷而塌陷,所以就要親自去察看修葺,給墳墓添上新土、清除雜草,在墓前擺上供品、焚燒紙錢,用以表達對于死者的追悼和懷念之情,而其中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由祖先崇拜產生的家族親情觀念。
除了掃墓,清明時節,風和日麗,楊柳垂絲的清明時節也是放飛風箏的季節。在清明節放風箏都有哪些寓意呢?面對記者的疑惑,莊桂成解釋道,“古代放風箏是一種迷信的巫術行為,古人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穢氣,風箏放上天后,故意剪斷牽繩兒,期盼消災祛難,所以民間習俗中,風箏斷了線,落在誰家的房頂上或院子里,那么,那家主人就趕緊把風箏壓在‘鎮石’下且放鞭炮驅邪。”
莊桂成表示,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大家可以在春光中,感受傳統民俗的魅力。
清明只知食青團?吃地米菜煮雞蛋用來祈福
因寒食節禁火,所以家家戶戶都吃冷食,才有了“寒食”之稱。在清明時節,人們常吃的青團、馓子等節日食物,也保留了“寒食”的風俗。當下,青團成為了近幾年來的“網紅”食品,街頭大大小小的商戶們已在清明節前打起了廣告,青團更衍生出了各種新奇的吃法和“奇葩”的口味,如巧克力青團、螺螄粉青團等。
“但其實在清明時節,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吃雞蛋的習俗,在湖北恩施土家族一些地區還保留了這一習俗,通常在清明節前后用地米菜煮雞蛋吃,預示著驅病健體,達到預防疾病的心理目的。”關于清明蛋的吃法和寓意,莊桂成表示各個地方大同小異,多是一種祈福心理所致。普遍的做法通常將雞蛋煮熟,然后染上各種顏色分發給家人或親朋一起吃,據說可以保佑身體健康、長壽。在恩施土家族等地區,通常在清明節前后用地米菜煮雞蛋吃,預示著驅病健體,達到預防疾病的心理目的。
莊桂成說,作為農耕時代的歲時節日,與清明節相關的許多習俗已消亡,但節日背后所承載的文化、信仰和精神卻依然在傳承,“清明節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家國情懷,而在緬懷和希冀之間,珍視當下的美好,這就是清明節對于現代中國人的意義。”
(資料圖來源于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