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清明節前,多地迎來祭掃高峰,殯葬祭品熱銷。記者調查發現,盡管文明祭掃、綠色祭祀觀念越來越被人們接受,但仍有商家利用燒紙祭奠的傳統習俗,制出別墅、豪車、“童男女”等花式祭品。(據4月3日半月談)
如果說清明節遵照傳統習俗,給已逝的親人燒些黃紙、紙錢,尚可以歸為民俗活動的話,那么,在商家的炒作下,將“燒”的范圍隨意擴大,燒些豪車、別墅、奢侈品,甚至燒“童男女”,那么無疑就是借民俗之名,搞封建迷信牟利了。不妨想一下,“燒紙錢”尚可以解釋為給逝者“送盤纏”,燒“童男女”是什么目的,什么心態?想想都讓人如芒刺背。
“妖言”惑眾,宣揚封建迷信,只是這些“花式祭品”的危害之一。五花八門,寓意庸俗的殯葬祭品熱銷,表面上是迎合市場需求,實則誘導消費,埋下眾多風險。祭品為了趕時髦,故意做成國際大牌的花色式樣,LOGO都不變一下,難道是認為侵權風險也可以一燒了之?明明就是質量粗劣的紙張,扎成“豪宅”就賣出豪華價格,價格翻到數十倍,是把消費者當韭菜了啊?更不用說,體積過于龐大,粗制濫造的紙質祭品,被大量集中焚燒,既有火災隱患,又對空氣造成污染,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
移風易俗很難一蹴而就,但必須持續倡導和呼吁,“花式祭品”明顯與綠色環保、科學文明的時代精神相背離,是以傳統民俗為遮羞布,趁清明“打劫”的亂象陋習。每一年,各地都會發出倡議,倡導大家逐步自覺摒棄封建迷信的祭祀方式,從對形式的過度追求,轉變為對節日精神內核的理解和傳承,采用鮮花換紙錢、植樹祭故人、居家追思、網絡祭掃等方式,踐行文明新風尚,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讓傳統節日更具時代意義。在這樣的社會風潮之下,如果任由“花式祭品”大燒特燒,無疑是對民俗的曲解,更是文明的倒退。
《殯葬管理條例明確》規定,禁止制造、銷售封建迷信的喪葬用品。對于這種既不符合文明新風,又存在諸多風險隱患的生意,相關部門不能喪失了衡量的尺度,將其與傳統文化混為一談,更不能認為這只是“短期現象”,能拖過清明節就拖過去。應當有鮮明的態度和迅速的行動,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時出手,予以規范。不然的話,這邊廂倡導文明祭掃,那邊廂卻任由賣紙扎“別墅”的商販發財,豈不是南轅北轍,事倍功半嗎?
傳統陋習根深蒂固,不良商販利令智昏,要想讓文明祭掃得到更廣泛的情感認同,建立更普遍的行為習慣,就必須強力掃除歪風邪氣,規范相關市場行為,文明是倡導出來的,更是嚴管出來的,讓清明節更清明,需要更有力的推動和更有效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