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嚴芳婷、通訊員武旅信)4月5日是清明節,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傳統節日,武漢文旅志愿者開展“創建東亞文化之都 打造博物館‘第二課堂’”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十余名小學生前往湖北省博物館參觀學習,近距離感知文物中的祭祀文化,探尋清明文化的深遠意義。
清明節的歷史非常悠久,幾千年來,人們在清明節緬懷逝者、寄托追思。在曾侯乙展廳中,文旅志愿者袁智現場開設文旅小課堂,從清明節的來源、習俗講起,向孩子們介紹博物館內的禮器、樂器等文物,詳細講解古人的祭祀禮儀。“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九鼎八簋就是兩千多年前最隆重的祭祖禮儀,精美的食物首先被盛放在這些器皿中敬獻給先祖,儀式結束后參與者們分享祭品,這種形式不僅彰顯了孝道,還能展示家族的繁盛與團結。”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還可以踏青郊游。”“清明節要緬懷先烈,銘記革命先輩的精神!”活動中,孩子們紛紛表示,要致敬革命先烈,珍惜當下,勤奮學習。今年清明節,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多種形式緬懷革命先烈,營造了濃厚的氛圍,對孩子們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
據了解,這是今年來,武漢文旅志愿者開展的第13場小學生走進文博場館活動。歷史景區、文博場館等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利用孩子們的周末和節假日時間,武漢文旅志愿者積極引導他們到湖北省博物館、武漢自然博物館等文博場館,學習了解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寓教于樂,讓文旅場所從“游”到“學”,成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