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鼻迕鞴?,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宋代高翥有詩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鼻迕鞴澕赖?,是一種儀式,但其背后的情和理,又遠遠超越了儀式的范疇。隨著清明節腳步的臨近,連日來全國各地的烈士陵園迎來了祭掃高峰,人們自發地為英雄先烈們的墓碑輕拭灰土,在革命烈士的紀念碑前深鞠一躬,重溫他們英勇獻身的英雄事跡,先烈們把生命獻給了他們熱愛的祖國和人民,只留下一個個平凡而又崇高的名字,一行行簡短而厚重的事跡。今年韶山、延安、井岡山等地開展“緬懷革命先烈、繼承革命傳統”大型群眾性活動,用各地輝煌成就和嶄新風貌告慰先烈,可以讓人們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同時汲取更多繼續前行的力量與勇氣。
繪圖:周凱麗(湖北美術學院“五十三梯”漫評團隊)指導教師:陳艷麗
清明節雖然是祭祖掃墓的傳統節日,但它也不排斥歡樂,就像宋人吳惟信的詩句,“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边@個節日同時也鼓勵踏春和愉快的運動。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宋代詩人吳惟信則在《蘇堤清明即事》一詩中描述:“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蓖撬未脑娙顺填}更有《郊行即事》一詩:“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边@些都證實了郊游踏青在古代已成為清明節首選活動之一。清明正值暮春三月,萬物更新、春意盎然,人們紛紛將掃墓與郊游結合起來,到野外做春日之游,然后圍坐飲宴,抵暮而歸。
“北國三月沐春風,香車紛然樂踏青。游人準顧楊柳綠,競看佳麗映桃紅?!彼脑碌挠晗?,靜溢著柔婉的春曲,悠悠香草,淺淺作序,疊疊花語,雋詠著歲月流轉的主題。踏青,祭祖,看春日百花綻放;郊游,緬懷,憶昔日歡歌笑語。飲水思源,在清明這一天我們表達對祖先的崇敬和懷念,追思祖先的艱辛。敬畏生命,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樂趣。
稿源:荊楚網
作者:江珊(湖北襄陽)
責編:詹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