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熱點熱議
清明節之際,有媒體曝光,一直被視為綠色環保的“云祭掃”,現在也被“帶歪”了,不少App以祭祀為名,隨意設置各種充值套餐,引誘用戶“氪金”;還有的直接效仿直播打賞,推出高級飛機、私人游艇、勞斯萊斯、豪華別墅等電子祭品,用戶購買后還能刷屏打榜,像極了網紅主播打PK,根本沒有一點緬懷應有的肅穆之感,其中可能還藏著詐騙的陷阱。(據4月5日極目新聞)
網絡上的代祭掃服務五花八門,價格體系混亂,有很多已經背離了祭祀緬懷的初衷,變成了物料的炫耀和攀比。而有些代祭掃服務的鏈接,直接將“會哭、會叫、會鬧”拿來打廣告,消解了傳統習俗的嚴肅意義,將祭祀文化庸俗化,顯得嘩眾取寵,不合時宜。
清明節之所以成為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就在于其意義特殊而豐富。清明節的祭掃活動,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親敬祖,崇尚孝義的傳統觀念,更凝結著中國人內在的生命意識和家國情懷。祭掃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其獨特的情感內涵,對于逝去親人的追思,還有對于自然和生命的感恩,對于生命意義和價值的領悟等等。而這些心靈的感觸,精神的豐盈,非本人親身所行所感,是不能完成的。
無論是代祭掃還是云祭掃,都只是本人在無法到場的情況下,對于節日儀式感的一種彌補,最終依然是為了喚醒文化記憶,實現精神洗禮,所以整個過程中,表達心意和情感才是最為重要的,形式可以有,但是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更不應以虛榮、功利的心態,去污染慎終追遠、盡孝積善的美德。
一直以來,國家相關部門都積極提倡移風易俗,倡導文明祭掃,就是為了讓人們在清明祭掃時,既能充分表達對生命的追憶和尊重,又能注重精神文化傳承,不為封建迷信所困,不被物質功利所擾。所以,代祭掃、云祭掃之類的活動,還是在監管部門的監督之下,由各地的公墓以合理價格推出,或是由公益單位進行組織,更為妥當。過于放縱的市場化,不利于倡導新觀念、新風尚,反而可能讓一些陋俗丑行,以“新形式”為遮掩,沉渣泛起,滋生新的問題。
無論是墓前行禮,還是遙寄哀思,清明祭掃都不應脫離對感恩之情的表達和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形式可以有,但不可為了形式而形式,更不能將形式異化,唯有尊重這一節日的精神內涵,才是尊重那些逝去的人們,尊重千百年的文化傳統,尊重珍貴而鮮活的生命。
聲音
新華網:在鼓勵“云祭掃”平臺建立的同時,各地也要加強平臺運營的規范和懲處力度,避免部分不法商家利用這一平臺進行商業詐騙、廣告推廣等。同時,通過流程設計、緬懷氛圍上進一步完善“云祭掃”服務,讓網絡祭掃有更多的“人情味”。